正文

三月|さんがつ/Sangatsu

字解日本:12岁时 作者:(日)茂吕美耶


 

「雏祭り」就是女儿节,日本「五节句」(ごせっく/Gosekku)之一。「五节句」是一月七日七草粥、三月三日女儿节、五月五日端午、七月七日七夕、九月九日重阳,是江户时代幕府所定的正式节日、国定假日。明治维新后,采用新历,废除所有阴历节句假日,只把五月端午定为国定假日儿童节。

女儿节又称「上巳」(じょうし/Zyo-shi)、「桃の节句」(もものせっく/Momo no sekku),也就是桃花节。这节日也是传自古代中国,《论语》记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的正是上巳节。

千年前平安时代宫廷贵族女子之间,便有互相在纸娃娃身上换穿衣服的游戏,流传到十四、十五、十六世纪的室町时代,才逐渐统一在阴历三月三日过节。到了江户时代(えどじだい/Edo jidai),此节日才在民间盛行,也是在江户时代,开始装饰「雏人形」(ひなにんぎょう/Hina Ningyo-,雏人偶)。

雏人形材料起初是和纸或土制,后来演变为用白色贝壳灰画五官,再穿上衣服。雏人形摆饰共有七阶。

第一阶:「内里雏」(だいりびな/Dairibina),代表天皇、皇后的男雏和女雏,背后是金屏风。

第二阶:「三人官女」(さんにんかんじょ/Sanninkanjo),宫廷女官,手持喜酒、祝杯、祝壶。

第三阶:「五人囃子」(ごにんばやし/Goninbayashi),宫廷演奏队,自左而右依次是「太鼓」(たいこ/Taiko)、「大鼓」(おおつづみ/Ohtsudumi)、「小鼓」(こつづみ/Kotsudumi)、「笛」(ふえ/Fue)、「扇」(おうぎ/O-gi)。

第四阶:「随身」(ずいしん/Zuishin),两侧分别是左大臣、右大臣,中间搁放料理。

第五阶:「仕丁」(しちょう/Shicho-),中央是三名仆人,左侧是橘,右侧是樱。

第六、七阶:「道具」(どうぐ/Do-gu),摆饰嫁妆家具和牛车、轿子等等。

关东地区和关西地区(京都)的第一阶雏人摆饰位置相反,从正面看去,关东地区是男左女右,关西地区是男右女左。而自古以来都是以京都式为主,关东地区是大正天皇(たいしょうてんのう/Taisho-tenno-)以后才仿效西洋式站法。

由于整套价格昂贵,现代有各式各样的迷你型雏人形,可以逐年添购补充。雏人形可以代代相传,有些名门世家,每年摆饰的雏坛都很壮观。祖先是诸侯大名的世家,雏人形均有几百年历史,可列为国家指定特别文物。

女儿节的应节料理是「五目ちらし寿司」(ごもくちらしずし/Gomoku chirashizushi,花寿司)、「菱饼」(ひしもち/Hishi mochi)、「雏あられ」(ひなあられ/Hinaarare)、「ハマグリの吸い物」(ハマグリのすいもの/Hamaguri no Suimono,文蛤汤)、「白酒」(しろざけ/Shirozake,白色甜酒)。也有人在这天做「手球寿司」(てまりずし/Temarizushi),花寿司和手球寿司都很花俏,适合女生。

由于文蛤贝壳只能是唯一的一组,只有成双的贝壳才能合,象征女孩子的贞操,这天喝文蛤汤,是希望女儿将来能嫁个好丈夫。文蛤贝壳内侧涂上金银绘画,可以玩一种找成对贝壳的游戏,此游戏自平安时代便有,称为「贝合わせ」(かいあわせ/Kaiawase,贝合)。看官们若到京都旅游,不妨逛一下土产店找找「贝合」文蛤,非常漂亮。

「雏あられ」是干燥碎麻糬,通常是粉红、绿、黄、白四色,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关东地区是甜爆米花,关西地区则是直径一公分左右的咸炸麻糬,在古代是一种可携带粮食。「菱饼」是粉红、绿、白三层的和菓子,粉红表示桃花,绿是草木,白是白雪,整体表现出来的意思是白雪融化,草木萌芽,桃花开了,春天即将来临。

往昔过阴历,女儿节刚好是桃花季节,现在以阳历为生活步调,根本不适合花开。三月初的关东地区仍处于寒冬时期,装饰的桃花和油菜花都是花店在温室栽培出来的。每年碰到女儿节时,我总是觉得还是过阴历节较好,至少符合大自然的花开节奏。

四月一到,关东地区到处可以看到盛开的桃花和油菜花,每次看到这种景色,往往会令我想起女儿节买的那种虚弱桃花和油菜花,也再次深感过阴历节比较合理。

雏人形要在三月三日前一星期装饰完毕,三月四日收拾,最迟在三月中旬之前必须收拾,否则女孩子将来会嫁不出去。除了装饰雏人形,日本各地仍有「流し雏」(ながしびな/Nagashibina)习俗,把纸制人形搁在竹皮或稻草船上放入河流,祈求身体健康、平安无事。

最近有很多迷你型雏人形,非常可爱,有陶制也有布制,形形色色。我每年光是收集这些不同样式的迷你雏人形,就会让钱包饿肚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