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侯孝贤电影的美学信念(1)

侯孝贤电影讲座 作者:卓伯棠


讲座日期:2007年11月6日

侯孝贤导演

拍电影,无关理论

各位早安,你们昨天晚上一定睡得不错,我呢,睡得不好,老起来,因为会想这个讲座。我以前从来不想的,因为我感觉创作者不能去回溯自己拍片的道理和过程,尤其是道理。所以我以前从来不看评论,别人写我的评论,我从来不看,有时候隔了很久,突然看到,我感觉,噢,原来他们当时这样写的。往往我都感觉写得不中,什么研究、论文都写不中,写不中其实也会有趣。有时候你就会想那道理是什么,我自己的道理又是什么。但通常这是一个陷阱,当你想弄清楚自己是因为什么道理创作的时候,我感觉是绝对弄不清楚的。你要弄清楚了,你就不会拍了,你就不会创作了。就好像一个依循,去弄清楚形式跟内容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你的焦点是什么?你到底在拍什么?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一部小说,俄国作家果戈理,《死灵魂》是他最好的一本小说,他最早写的那本是在他20岁出头的时候,那个时期,其实评论者还没准备好,意思就是他写的小说很新——因为他描写的完全就是实物,对人讲话,完全是实的,抽象的完全没有。但有个评论家看出果戈理这本小说是非常特别的,这个评论家的名字我记不得了,重点是之后这个评论家就跟果戈理变成朋友,他的意识形态就开始影响到果戈理。果戈理后来写《死灵魂》。你知道吗?他只写了第一部,后来差不多又写了约10年,但后面写完就全部烧掉了,他三十几岁就死了。其实,文学、文字书写要比影像深邃。为什么?因为文字的使用非常需要抽象思考。所以有时候我看外国人拍的一个片子,他最后只讲了一个道理,我说还用那么麻烦?说半天其实还比不上一篇文章,一篇文章渗透出来的宽度、广度、深度都比电影强。所以电影千万不要附炎于理论,你们也千万不要照理论拍,照理论拍就完蛋了。这些方面也是给我自己解释,但其实也不是。

小津电影呈现生命的苍凉

他(卓伯棠博士)要我来这边,我一看要讲那么多,七讲,还得了!但是你说我会准备吗?我还是不准备。因为我怕越准备越糟,到时候什么也讲不成。所以我今早五点钟就醒了,真的是被吓醒的。因为昨天讲了一些……我就开始想。我以前跟他(卓伯棠博士)聊过布列松(Robert Bresson)跟小津安二郎,其实我是在他们的电影中看到我自己,但这种东西有时候你可以意会,但是你并不想去延伸它,找出一个恰当的形容——到底是什么?没有!其实没有延伸,我自己并没有延伸。我今天早上起来,没办法,所以脑子里就会延伸一下。其实昨天我讲小津忘了一点:每个导演都有他的时代背景。小津安二郎的墓碑没有名字,只有一个“无”字, 他是60岁去世的,12月12日出生,12月12日去世,够风格吧?跟他的电影一样,风格得一塌糊涂,连他自己的生命他都要掌握。但基本上他的电影就像他的墓碑,我感觉是一种生命的悲凉。从他早期的一个片子,在他早期还拍西部片、黑社会片、默片的时候,他看过很多西方电影,所以他早期年轻的时候就会拍一些各种形式的电影,到他拍《我出生了,但……》那个片子开始展露他的主题,他后来的题目一直是这个,从来没断过。到1941年小津三十几岁的时候,他拍了一部电影叫《父亲在世时》。那之前,他去中国内地当兵,已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了,中日战争早就开始了。那个剧本(《父亲在世时》)本来是他当兵之前就要拍的,后来当完两年兵后回去,他当兵绝对不是年轻的、冲锋作战的那种,以他的资历已经是一个有名的导演,并且他又有三十几岁了,所以不可能的。因此他两年后回去又改了这个剧本再去拍,就是1941年,那时战争还没有结束,他拍的就是:妻子去世,父亲跟一个儿子在一起。父亲是一个老师,怎么养这个儿子,把这个儿子养大,然后他去世。就是那么简单的一个故事。一开始父亲带学生去旅行,有学生溺水死了,他很内疚,所以就辞职了,之后,他在职业发展上是很困难的,所以他一直都在迁徙,但把儿子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所以父子是不常见面的。父亲那么艰苦的最后把儿子拉扯大,也变成一个教师。儿子一直想跟他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说:你现在是老师了,你应该有你的责任。那部电影就是在讲一种人伦的责任,父亲怎么让小孩能够跟他一样。但是你知道吗?片中一点其他的东西都没说,但看完之后却是非常悲凉的。那其实也是对战争的一种反思。那个父亲教育孩子是那么认真,告诉他要对这个社会负责任,当了老师,应该对你的学生怎样,尽管他们过得那么艰苦。后来儿子结婚了,他去世了。这个电影的背后是那些人在那个时候全部被送去战场,那个时候送去战场,死亡是你想象不到的。如果看过一些日本的纪录片——“二战”时的纪录片你就知道,国家机器之于人之间的关系。那是一种悲凉,小津是用这样的一种形式。小津所处的那个时代正好是中日战争要开始之前,那之后主战跟主和两派——就是不主战的出来会被暗杀,常常被暗杀的,包括首相级的,所以那个氛围是非常萧瑟的,非常肃杀的。所以小津在那个期间的表达是用这种方式。

然后从这个地方开始,后来到小津差不多四十五六岁的时候,就是我之前讲的我比较喜欢的那个片子叫《晚春》,基本上也是一样:母亲去世,只有父亲跟女儿,那个家基本上都是女儿在弄。当女儿听说父亲要娶另外一个女人,她那种抗拒……但后来她也答应了,不过答应了之后她父亲也没有娶,女儿答应嫁给一个男的,然后父亲送她去结婚,父亲参加婚礼回来,一个人在那边削梨,镜头很长,他一直在那边削。那个真的也是一种悲凉啊,生命的悲凉!但是在他女儿身上你发现了一个生命的能量。因为原节子(饰演女儿)可能是刚刚跟小津合作,原节子是一个元气饱满的女子,所以就会有另外一个生命的能量就是从原节子这边出来的。她就使影片多了一个层次。父子那个(《父亲在世时》),生命的能量一直在父亲身上,儿子不多,很闷的,就会生发出另外一种力气,这是我比较喜欢的片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