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当你创造了9个游戏的时候(2)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 作者:马丽娟


小阳说了:“可以找愿意玩儿你的游戏的小朋友玩儿,也可以找能玩儿这个游戏的人玩儿。”小阳的话语不多,全都在重点上,真想拥抱一下可爱的小阳。

才六岁多和四岁多的孩子,总结得如此精辟,在他们的幼儿园生活中,想必经历的被人拒绝的情况不在少数,才能总结得出来。正因为,孩子们体验过那种被拒绝的感觉,他们也才会经验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能不会总结出这些话语来跟人分享吗。这些话语,也一定不是之前有人用口述的方式教导给他们的,他们才记住的。

因为,没有人用嘴巴教给的方式,能让一个孩子学会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游戏和表达出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而孩子能获得这些品质的来源,就是要经历儿童群体中要经历的,这其中有可能是冲突,有可能是矛盾,或许还有被拒绝。

所以,只有孩子自己经验过被拒绝这样的事情,才会有相应的深刻体验。如果曾经孩子自己为了不被拒绝还努力寻找过解决办法,那么当有人再次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才能表达出自己的建议,此时的建议也才是别人需要的建议。

如果我们认同“自己的孩子应该有能力面对被他人拒绝”这样的观点的话,我们会看到有这样一类孩子,他们真的具有这样的能力,当有人拒绝他的时候,他并没有表示抗拒,也没有大发脾气,他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很有意思的是,他的工作做到一定的时候会被刚才拒绝过他的人发现,因为孩子们在活动的时候总会交互在一起,所以,他们总会有一起合作的机会。于是,被拒绝的孩子会被再次关注到。

这种现象反映出,被拒绝的孩子是有工作的能力,也有能力创造工作项目的孩子。当他的游戏不被认可时,他自己可以继续玩他的游戏,此时,曾经不愿和他合作的孩子有可能被他的游戏再次吸引。

而有一种情况是,被拒绝的人越是被拒绝,就越是想和人家一起合作,而此时也会有人越是不想让他和人家在一起合作,此时,孩子双方有可能都会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如果,因我们对这些孩子状态的了解而确定被拒绝的孩子的确是在打扰正在工作的孩子,而拒绝的一方为了保护自己的工作也在有意识地让干扰他的人离开。那么,在这个比较复杂的情景中,需要我们大人很敏锐地从这个“拒绝”中作出判断,该引导哪一方作出变化。当然,我们要引导打扰他人工作的人去做点别的事情,这样,不因为别人拒绝自己而处在负面的情绪中。我也发现,当让这个孩子做适合他自己的事情时,会让这个孩子的情绪又重新变得快乐起来,他会反映出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一样。

这种现象反映出,被拒绝的孩子还没有工作能力,或者,他还没有做他想要参与其中的那个工作的能力。所以,他试图参与到人家的工作中时,会给玩伴们带来麻烦,而这些他是不知道的。于是,在有人不让他加入时,他就更想进入,直到产生冲突。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我们可以通过行动来影响那些对他人不友好的人。虽然有人打扰到我们的工作,但是,我们可以用他人能接受的方式拒绝别人,这点是这些已经是大孩子或者在行动能力上比其他孩子要强的孩子需要的。

怎么影响那些有意拒绝与人合作的孩子变得友好一些,通常我们会给孩子说很多话,这些话其实就是在讲道理,试图让孩子接受其他的孩子一起工作或者玩耍。如果我们大人在平时的活动或者做事情中,在对人的态度和举动上能有意识地表示感谢对方或者表示需要对方的帮助,这些都会对孩子接受他人有积极的影响。

在经历过了被拒绝和拒绝过别人之后,孩子们自己也会有判断,怎么和小朋友合作是对自己有利的,当然,他们的判断会有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

从另一方面看,由于我们的孩子群体是混龄的,有的孩子大一点想法多一点,有的还小暂时没有想法,没想法的孩子可以玩有想法的孩子们创造的游戏,这是比较正常的情况。

不过,当孩子学会了创造游戏,不等于就不被拒绝了,还是会遇到被人拒绝的时候。因为会有人对我们孩子创造的游戏内容不感兴趣,他们有可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内容,之后加入到那个游戏当中去,同时就会放弃玩另一个内容的游戏,我们的孩子创造的游戏正好是人家不愿意参与的。

此时,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很多原因,其中就有秋和小阳提到的那几种情况。

我们希望孩子学会创造游戏和同伴来分享自己的想法,这么做最初的目标是因为孩子们需要游戏来玩耍,在没有可玩的游戏时,也是我们孩子自己完善自己的时候,并不是我们成人所担心的那样,孩子在此时就脆弱得什么都做不了了。当然,我们不能允许有人故意地有意识地来拒绝我们的孩子,除了这种比较极端的情况,孩子被拒绝,孩子自己并不觉得有多么的沮丧。也许,孩子也会不舒服,但在很多时候是我们成人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被拒绝,而为自己的孩子感到沮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