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帮助孩子的三种状态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 作者:马丽娟


在我的工作中,接触了很多家长朋友,他们为了帮助孩子成长付出了很多。有的人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中意的幼儿园,会从很远的地方搬到北京来上学;有的因为和家里老人的教育想法不能统一,不得已和老人分开住;也有的是工作特别地忙,又找不到合适的保姆,而找来的保姆照顾孩子的方式简直能把人吓死,当实在是找不到能将教育理念实施的照顾孩子的人时,最后,不得已只好妈妈们辞职回家自己带孩子。

现在的生活中,像我们提及的这些,使得有孩子的人压力很大。这种压力不只是来自于孩子的,还有来自于他人给予的。当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明白如何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成长真正的有帮助,这样的压力更是必须要面对的压力。

于是,我们会看到,大人们在帮助孩子时会出现的几种状态。

当一个人在对任何教育理念都不曾了解的情况下,来养育一个孩子,那么这个成人所遭受的质疑也许为零。因为他不懂得以怎样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才是对孩子真正有用的,所以人们很容易原谅一个由于不懂教育,才对孩子造成了负面影响的人。

就像有的人从来都不知道,让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学数数、认字是不好的,才促使自己的孩子在不到两岁就能数到一百,能认识几百个汉字。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孩子过早地和知性的信息接触,影响他将来对学习的热情,也过早地让孩子觉醒、消耗他的生命力一样。当他意识到这些并愿意改变自己的教育做法时,身边的人都愿意帮助他学会怎么更好地照顾孩子。

而一个人要是还比较懂得怎样来养育一个孩子,并且还接受了很多大家都比较认可的教育理念的熏染。那么,这个人所教育孩子的方式就很容易被关注,大家都会看他的教养方式是不是孩子所需要的。于是,稍有不“是”都会被贴上一个不为孩子真正着想、不懂孩子的标签。大家不是有意识要给别人贴标签,而是在人的内心会不自觉地出现这样的定位。因为,在大家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有人总是在评判你哪做得好、哪做得不好,以至于现在,真的会用前人惯于使用的评判标准来看待一个人对他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虽然这是人家自己的孩子,怎么教育和我们大家无关,但还是会做出评判。

这样的成人会比较有压力。因为他或多或少知道,什么是孩子需要的,也知道一些帮助孩子的做法;但当自己身边的成人都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这个成人会比较担心自己的做法不够帮助孩子,也担心因为自己的做法不当而让孩子受负面的影响;再加上人与人的竞争意识,就使得成人更看重的是自己有无做得完美、有无伤害到自己的孩子。

就像有位妈妈告诉我说:“马老师,我很想知道我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状态有什么不一样。那天我看到某个小朋友的妈妈是那么的有耐心地、智慧地帮助他的孩子解决问题,而这些我是做不到的。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我必须要上班……”

所以,面对接受了教育学习而没有把孩子教育得很好的这样状态的教育者,人们似乎都不能理解他的过失,也会用挑剔的目光来看待他的过失。也许这里的挑剔是来自于教育者自己的内心感受,会认为他人会不理解他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

那么,是否有这样一个人,他很懂得养育孩子,能解决所有气质类型的孩子的成长问题,我们知道这样的一个人几乎不存在,因为没有谁可以做到最完美,没有谁抱着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说他能解决所有的关于孩子成长中要出现的问题。这样的人的确是很少。但是,当一个人,他和孩子在一起很多年,并且帮助了很多孩子和家庭,也解决过非常棘手的教育问题,那么这样的人,人们从内心会很信任他教育孩子的做法。毕竟人们认为他可以更多地帮助孩子,在评判他的时候,他基本符合大家的期望标准,也就是他是有能力解决孩子大部分的教育问题。

所以,在面对这样状态的教育者时,人们都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在人们的内心是希望他能做得更好。

不过,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不管我们当下的状况属于上面所说的哪一种教育孩子的成人,我们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质疑。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人,人的因素远比机器的因素要多,出现的状况也会多;所以,一个教育孩子的成人怎么做都有可能不是最完美的,最多这个人胆子很大地说,他够自信做到接近完美,同时他也有勇气面对挑战,完善自己的教育水平。但是,在大部分人的内心总想着将最好的教育给予自己的孩子,于是,在面对自己孩子的成长时,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会进行考量、验证、判断,最后才做出决策。

当我们做出决策的时候,也有人在评判我们的决策怎么样,那个人就是孩子。判断决策是否有误就是孩子的状态,孩子的状态最能说明问题。由于孩子的状态会帮助我们这些教育孩子的成人,让我们发现:一个教育者,不管你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是家长还是老师或是朋友,都不能拿孩子的成长经历去冒险,也不能只凭借个人的感觉去猜测孩子需要这个、而不需要那个。例如,孩子需要自由,就不需要规则;孩子需要逻辑,就不需要感受等等。这样的猜测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因为每一个教育孩子的成人自己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也许由于我们的不完善使得我们的猜测是错误的。所以,我们不能以自己主观的判断对一个孩子的所需进行评判,最后做出所谓的帮助孩子的决策,这是很危险的做法。

有这样一个情况很能说明这一点,有一位老师告诉我说:“马老师,有人说我对他的孩子管得太严了,应该让孩子多玩耍,而不是让他们上那么多学前班的课程,以后孩子们上了小学就没有那么多时间玩了。”接着那位老师又说:“还有人说我们学前班的孩子上的内容都太简单了,那些加减法他们孩子早都会了,能不能再多上一点别的。”我真的很理解这位老师的处境,也理解家长朋友的心意。而我们要整体的看一个孩子的状态到底发展到哪一步了,而不能因自己对自己孩子局部的了解就提出关于所有孩子的教学上的建议,更不能要求老师要按照自己的建议实施教育。

当然,我们一边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会受到来自其他领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于是,我们会感受到,孩子应该接受那个领域的好东西。但是,为了保证我们是在一条正确的帮助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行走,我们要做的是了解更多和孩子发展有关的本质的情况,以及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大的环境之下的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我们才有可能做出对孩子真正有利的决策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