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爱”引发的思考(2)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 作者:马丽娟


当有人说:“听说你们这里的老师比较爱孩子,也不太管孩子,给孩子很多的自由,也不给孩子教什么东西。我们在家也是这样的,不给教,他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如果有人拿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一个教育者的话,用“爱不爱孩子”来判断教育实施的情况,也是解释不通的。这里面体现的不是“爱不爱”的问题,而是怎么给孩子建立规则的问题,是成人知不知道什么时间给予孩子什么东西的问题。

还有,我们听到有些成人说:“我小时候没有学过绘画,没有艺术细胞,我要让我的孩子也学绘画,给他拥有艺术感觉的权利……”

“我小的时候,被管教得很严格,什么都不敢动,缩手缩脚的,大了也不敢表达自己。我要让我的孩子能有勇气按自己的选择做事情……”

“我们看中的是你们这个幼儿园,给孩子很多自由,孩子想干什么都可以,才送到你们这里的,没想到还有那么多的规矩,是不是对孩子的自由有限制啊……”

这样的信息多得无数,说也说不完。但是我想说,我们成人提倡“爱孩子”的时候,是不是要考虑一下,我们自己有没有被爱满足过,我们选择幼儿园的标准真的是在为孩子的需要考量吗,还是我们自己没有获得的东西要在孩子的身上补偿呢。

有时候,我们真的会被“你不是一个爱孩子的人”这样的话吓着的。也许你只是没有给孩子立刻擦鼻涕,也许你在给孩子建立规则,也许你是在要求一个大孩子做他该做的事情……但是,就在你做这些的时候,一个看不懂教育的人跳到你跟前告诉你,你的做法是一个不爱孩子的表现。

“爱孩子”,把很多人都推到了绝路上,让人认不清楚,一个教育孩子的人到底怎么做才算是“爱孩子”的。

我理解的“爱孩子”,既要从我们的内在对孩子产生真实的情感,也要从我们的意识里知道什么事情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什么做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顺利地将这些事情做好,做好这些的时候,就是在表达我们对孩子最忠实的爱。

至于提倡“爱孩子”之前发生了什么,出了什么问题,成人做了哪些不爱孩子的事情?那么,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成人的意识里不清楚孩子需要什么,也不清楚用什么方式满足孩子的需要,更不清楚什么年龄的孩子需要什么。

这种现象,呈现在成人的做法中的一种表现就是在某个时间里没有让孩子的内心真正处于一种自由状态,为他们想得太多,为他们做得太多,没有问问他们内心的声音是什么,就代替他们做了决定。就像在一个电视节目里,很多教育专家都在讨论“优秀生”“好学生”等现象,在现场有一个学生就说他自己不愿意被评为“好学生”,因为没有人会问你愿不愿意当这个“好学生”,你已经被宣告是“好学生”之一了,这让他很不舒服。

还有,呈现在成人的做法中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在某个时间里不信任孩子能够做好一件事情,心急之下想让孩子学会得快一点儿。于是就会给孩子讲,事情该如何做,也会用自己的经历告知孩子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而没有给孩子机会,让他们真正地体验到做一件事情的过程是什么,他们也就没有机会发现不同的做法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就像有一个孩子在体验自己吃饭,当他用手抓饭时,就有人说,那样不干净,会生病的,生了病会打针……

也许,我们可以建议一个不再用手抓着吃饭的孩子用勺子吃会更好些,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用手抓饭之后都有什么不好的结果。其实,孩子即便是抓饭了也不会立刻有病的。

那么,我们现在要思考的是,我们给予孩子爱的时候,是不是清楚这个爱是不是孩子需要的那种爱,是不是对他们真正有用的爱。

而“爱孩子”真的不能成为一句时下追求新型教育的时髦词,否则,就将这最基础的能量使用得变了味道,就不能再给人力量,而是对人精神的一种束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