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抢而光的松果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 作者:马丽娟


人的因素作为很重要的一方面在影响着孩子,所以成人在面对孩子们发生的冲突时,怎么来解决冲突是比较有挑战的课题。

一次,妮在晚餐的时间里拿到了一筐松果要玩时,其他的孩子看见了,他们的内心知道这个时候是不玩玩具的时候,是吃饭的时间。

也许是妮还不了解这里的环境和她之前的那两个幼儿园都不同,她的经验也不能很快地告诉她这种不同。因为孩子到了十二岁的时候才能发展出成人的推理方式,所以妮也不能用之前的经验推理出现在的情况是有变化了,而劝解妮的孩子也不能用更深入的说辞来表达不能玩松果的理由是什么。

在此,我们必须要接受,幼儿园时期的孩子不是使用成人的思考方式在思考,他们的思考更多地呈现在他们的肢体意志中,就像我们看到孩子们在交流的时候,会张牙舞爪地、又比又划地说一件事情,而成人就会用语言很清楚地说出一件事情。

当孩子们的身体适应了有规律的节奏,看到与规律不同的现象就要制止,否则他们的身体所吸收到的规律就不顺畅。延伸到孩子们的情感部分,就是不能接受像妮在晚饭时间里拿松果来玩这样的举动。

我们让孩子们的生活达到有规律,其目标也是让孩子在自然的生活状态下有人自然地帮助孩子达到自律的状态,这也是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做事情需要规则,需要有人来帮助他们建立规则;需要节奏,也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形成节奏的原因。

这个帮助孩子建立规则和节奏的人,他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与孩子在一起生活的小朋友。

我们也许忘记了,孩子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的力量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

当小朋友们请妮将松果放回去,并且告诉她这个时候不能玩玩具时,妮不同意,就要在这个时候玩,而来帮助她的人在表达了一番为什么不能玩的理由以后,劝解无效就将筐子干脆拿走,放回原来的地方。

于是,妮就大哭,她的妈妈也在身边,并且也是一脸不解。

在这里要肯定的是,不管是哪一种教育系统,在规则问题上,也许关于界定规则的内容会有很大不同,但在坚持和执行规则时,态度是一样的。正因它是规则,就是要按规则去做事,也许每个规则执行起来的方式有不同,但最终的目的都是要求孩子去遵守规则。

于是,不管我们在孩子面前的角色是什么,使用的是什么教育系统的规则,面对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方面,方向应该是一致的。否则不能真正地帮助一个孩子清晰地做事情,而是,让孩子遭受更多的困惑。

我安慰妮说:“现在我们先不玩这个玩具,我们可以去洗手吃晚餐。”妮的妈妈明白了我的意思,就带妮去洗手了。不过从她的脸上看到了疑惑,就连马老师为什么也这么坚持不让玩儿呢。

如果是不了解情况的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当然,在那样的状况下,也很难让人很快理解,也有可能会认为是环境中的材料不够,才促使孩子们争抢玩具的;或者会理解为那几个孩子应该等待这个孩子不用松果了再拿走,玩都没玩一下就执意地拿走了玩具。

此时,作为陪同孩子入园的家里人,也很难去判断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是站在孩子一方,还是和那几个孩子一样请自己的孩子放回松果到原地去?也有可能心疼孩子,对这件事情的理解为,自己孩子刚拿到的玩具还没玩就被那些比自己孩子大的孩子一抢而光了。的确后来,妮的妈妈也真是这样理解的,她告诉我,请我们要帮助妮,因为妮对这里的规则很困惑,包括她自己也有困惑。

困惑的根源是妮的妈妈用之前她熟悉的教育规则来教育妮,妮所接受到的信息和经验也是与之相符的,当遇到新的冲突和困难时,处理的方式也是依照之前熟悉的教育规则做标准来衡量谁对谁错的。

但是,当她们来到这个新环境中以后,这里的状况和之前妮积累的经验有太多的变化。也就是说妮所拥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不能解决当下她所遇到的困难了,她必须要学会应对当下环境中的困难所需要的新的能力和解决困难的方式,才能有效地和这里的小朋友建立起新的交流关系,对妮的社会性能力也才是一种提升。

同时,也能理解妮的家人的心情。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必须要很清楚我们对孩子的要求。虽然孩子刚入园,还不了解新环境中的规则,也不了解这个班级里的其他孩子的情况,更不理解老师所说的“现在我们先不玩这个玩具”是什么意思。

但最终,我们还是要尽所有可能的用带有关怀的艺术化的有效方式帮助这个孩子清楚地做事情。因为,当成人面对问题的态度处于游离不定的状态时,那么这种状态让孩子感受到的是让他更没有安全感。

怎么样才能让一个妈妈面对孩子哭的时候,还能知道怎么帮助孩子是对孩子好,尤其是面对自己孩子刚拿到的玩具被人拿走了之后的这种大哭,对于一个妈妈来说很难,那种感受老师也许体会不到。

老师要体会和认识到的是,老师在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是对孩子负责任的。不因为家长在跟前就迎合孩子的意思,任由他们去做一个不是建设性的事情;也不因为家长在跟前,担心家长会心疼孩子就不将事情的真相提供给家长,请她来与老师合作帮助这个孩子顺利地度过适应期。

所以,老师要做的是帮助妮的妈妈认识到新环境和之前妮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让我们的孩子做事情的方式更多元,与人的交流的方式更丰富。表达自己的意愿时,能知道怎么做是对方接受的;在与人合作的时候能比较自然地知道对方的所需,从而获得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我们之前提到了艺术化地处理孩子们的冲突,也就是我们真的要关注到孩子的感受部分。幼儿园时期的孩子崇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以及人的善良,如果我们给孩子们展示出的状态总是宽容和善的一面,孩子也会吸收到这种品质,他们再次表达和告诫别人的时候就是用和善的友好的方式。

使用艺术化的表达方式,不是让我们极端感性地处理问题。艺术化也不是感性的代表,这是要考验成人的智慧和心灵力量,才能做到合理、公平、平衡的结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