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眼泪给人留下了什么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 作者:马丽娟


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家里人来接孩子的时候,正好碰到自己的孩子在哭。这种情况对于有些家长而言没关系,认为孩子哭是很正常的事情,一定有什么不愉快或是小小的冲突,没什么大不了的;而对于有些家长来说就非常的有关系,就比较焦急地看着孩子,到底怎么了。

对于老师,大多数老师都不希望在这个时候家长来接孩子。因为他们的经验是,大多数人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总是很快乐、很愉悦、很幸福的样子。而一旦看到孩子哭,一旦孩子脸上挂着泪珠,那一定和上述美好特质离得太远了,甚至会想到:天哪!我的孩子不快乐,他在哭!

不管这个孩子在哭的前一秒是什么状态,就现在家长看到的,是不理想的状态。因为孩子在哭,哭就很说明问题了。

也许,我们成人衡量快乐的标准不同,看到不同的现状让人也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当看到孩子哈哈大笑或者是又蹦又跳的,或者是一种疯狂戏闹的状态等等,有的人会认为孩子很开心;有的人却可能会认为孩子的内心不是真正的快乐,反而是很躁动。

老师有一些担心,很多时候是担心别人说自己做错了,说自己没有把孩子照顾好。因为老师们所受的教育对自己的影响,不会因为接受了多年的人格培训就彻底消除。

当然,也不见得所有的家长朋友都会那样理解孩子的快乐与不快乐,但这还是不能消除老师们的担心。

因为,还有一种情况,也可以说是一种观点:“当孩子们之间发生了冲突以后,成人要出面为这双方进行问题的解决。”

先不说这个冲突是因什么而发生的,也不说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因为长时间地有一种固定印象:就是只要一方哭了,哭了的一方就是所谓的“受伤害”的一方,哭的人一定是被欺负了,那个没哭的人就要面对责任和过失的压力。

有一次,一个小姑娘在荡秋千的时候,摇秋千的男孩子不小心碰了这个小姑娘。于是,小姑娘哭了,恰巧她的外婆来接她了,老师没有将那个男孩子揪到外婆跟前解决问题,只是告诉外婆孩子哭的原因。但是,外婆不愿意了,非常生气地说那个男孩子,怎么可以碰她们家孩子。

当时,老师没让那个外婆靠近男孩,而是让另一个老师带男孩去玩儿。

第二天,小姑娘的妈妈带了好几个人高马大的阿姨来找老师算账……

看来,问题出在老师没有将冲突双方都纠集到一起问个清楚。应该让所谓的伤害别人的人向被伤害的人说“对不起”。这样的话,双方的问题才算解决了,老师也才算是帮助了受伤害的一方。

如果不说这个“对不起”,老师就会被认为没有解决这个冲突,“受伤害”的一方还是没有得到保护,而“伤害别人”的人反而什么也不用做,还在“逍遥法外”。

说“对不起”,不是不可以,说“对不起”,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把他们纠集到一起,用很消耗他们心力的思考方式,让他们回忆刚才发生的经过,之后判断出谁对谁错,这样的方式帮助不了一个年龄小的孩子,下次不再碰到别人。

我认为,儿童是用整个身体来感受周围环境的,对此产生认识;并不是用大脑来思考和了解周围环境,来觉知它们的;也不是有人给儿童讲道理说不能做一个事情,儿童就真的按照成人的意愿去做了。

这就是,让我们成人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身上有那么强的意志力来抵抗大人的唠叨和重复?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能去拿烫的水杯,他们还是去拿那个烫的水杯;不让他去玩马桶,他就是一遍一遍地抽马桶的水……这些事情中,有的是成人极其不愿意孩子去做的,不知道告诉了他多少遍,但就是没用,孩子就和没听见一样。

他在摇秋千的时候,就是不能像成人想的那样,只是摇秋千,不要碰到坐在秋千上的人。而他的实际情况就是不成熟的,他在摇的时候,他将秋千推出去之后,等秋千返回来时,他不能准确地将手停在合适的位置上,有可能他的手正好就碰到了坐秋千的人身体,也就会碰到坐秋千的人。于是,他身体的运动节奏怎么都跟不上成人的思考节奏。

他们不是要冒犯大人,不愿意听指令,而是他们处于不用大脑来思考或是记忆而做出判断的这样的阶段里,这个阶段是成人和孩子的意志一起工作的阶段。我们要了解,幼儿园时期的孩子就是动胳膊动腿的阶段,帮助孩子成长的成人就是要与孩子的胳膊、腿所呈现出来的力量来合作的。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会学会和成人一样的思维方式,也会做大人用知性的方式告诉他们的事情。为什么非得要求一个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如此早地做到他们做不到的事情呢?

针对男孩不小心碰到小姑娘这件事情,孩子们经历了这样的冲突,他们从成人那里会感受到什么呢?是宽容别人的不小心,与人更好地合作?还是失去朋友的信任和好感?我们成人在孩子面前显示的凶猛模样,他们是不是会忘记了?还是很深地吸收在他们的特质中,下次也那样对待别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