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窗台上爬满了小孩儿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 作者:马丽娟


一次,伸把玩具塞进了暖气片的后面,玩具顺势就掉到暖气片的下面。伸很想拿出来,但又不好拿,这时老师来了,伸指着自己的胳膊说:“老师,宝儿的胳膊短,你的胳膊长,你帮宝儿拿出来好不好?”

他叫自己为宝儿的时候,很可爱的表情和语言。伸在学习表达,用了比较多的话语与人交流,而发音还不是非常的清楚,“短”这个字的音是在duan和du的这两个听似不成音的音之间的一个音,说“好不好”也是发的是dao不dao ,让人听着很有趣。

但是,往往我们会想老师能不能把握好自己爱孩子和帮助孩子之间的度呢,会不会觉得他的样子和说的话很好玩,很搞笑就笑孩子呢。

受过训练的老师,不会因为孩子在学习说话而又说不清楚的时候,看孩子的模样是那么的可爱萌出的好玩、幽默的状态,而善意地笑孩子或是看着他,都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是孩子的表达带给了成人愉悦。

首先,老师要感谢孩子们告诉老师玩具掉到暖气后面了这件事情,而不是只关注到了孩子的可爱,和善意地笑他们。

我们对伸的要求从心理上的确有期望,认为孩子不管在语言上还是行动上都要有变化,不该是没有目标地、不友好地、迅速地做事情,而是能慢慢地、平和地、专注地、深入地、合作地……做一个事情。更不是去伤害周围的人或是动物,就像把乌龟用石头砸死,去挠人家脸,这样的事情更是重点要调整的方面。

当我看到伸能找老师帮助他拿掉了的玩具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伸的变化,他是那么认真地表达着这件事。伸还用自己的胳膊比划着,说明自己的胳膊的确是比老师的胳膊短,够不到玩具。

孩子的状态有无变化,将孩子放置在一个儿童群体中才能够发现。如果孩子总是一个人独处的话,比较难看出这种不同,正因为伸的父母看出了这种“差异”,才坐不住了,但是又束手无策。

此时,信任孩子会做好事情是必须的,放弃成人心中对事情的标准是必要的。在成人的意识里也要相信孩子不管有多小,都是需要尊重的。尽管我们知道一个孩子的状态和另一个孩子的状态有差异,还是要尊重,此时的尊重是心理上的信任。

当成人信任孩子的时候,他做的事情就不足以让成人紧张、气愤了。相反的,我们会看到另一种状态的孩子,那是自然的、真实的一种状态的孩子,他不会因谁要干涉他的行动而想方设法与成人对抗。

如果说是孩子做了成人不允许他做的事情,那么罪魁祸首一定是成人,而不是孩子,是成人没有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和活动,孩子不知道怎么过他的日子。此时,需要成人帮助他们来面对每一天的生活。而形成规律和节奏之后的生活,孩子自己就会过好每一天。

院子里的杏树周围有木质栅栏环绕着,每年到了摘杏子的时候,孩子们和老师都会爬到树上去摘。

这回伸不是要摘杏儿,他顺着栅栏爬到了一颗杏树的分叉处,他警觉地看着草地上的伙伴们拿着木墩儿当压路机车开,他们不光是滚来滚去地跑,还不时地从嘴巴里冒出轰隆轰隆的声来。

伸的两只脚一并踩在树杈中间,使得他自己站不稳当,于是只有将他的两只手牢牢地抓住两只树干,才能保持平衡,看上去伸就像在抓住树枝“滑翔”呢。这样的情景让人不自觉地想到伸在室内也会做这样的事情,不过地点是在窗台上而已。

有的孩子会在休息的时间里,看一点儿有图画的书,也有的会玩儿自己创造的游戏,此时的氛围是比较安静的,大家都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伸的事情就是踩着放书的木架子,不慌不忙地爬到窗台上,坐在上面,有时是跪在上面。

到了窗台上他会揪那里的盆中植物上的叶子,随即就有小朋友模仿他,不一会儿窗台上就爬满了小孩儿,小孩子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熙熙攘攘地喊“救命呀!”老师就一个一个地请他们下来,下不来的孩子,老师将他们抱下来。

当孩子们有愿望要去揪植物的叶子和花儿时,是可以的,是应该允许做的事情。因为有这样的观点说,孩子和他周围环境中的物质是融为一体的,他们看到叶子和花儿就会想去揪下来看看,这种行为不应该和道德不道德联系在一起。

如果我们不希望孩子们揪室内的植物上的叶子,那么我们要给孩子提供机会观察和体验植物带给他们的礼物,此时,到院落中的花园和树林里去散步,应该是很好的选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