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捌 从君权到民权(1)

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作者:易中天


孟子认为,君主不合格,人民就有权革命

□ 上次你说,孟子挺身而出维护民权,甚至认为民权高于君权,是这样吗?

■ 是啊!孟子的名言众所周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嘛!

□ 说说而已吧?

■ 不,真干。有一次,孟子问梁惠王——

□ 梁惠王是谁?

■ 就是魏惠王。因为他把国都迁到了大梁,所以又叫“梁惠王”。

□ 梁惠王这个人怎么样?

■ 很牛。他的祖父是魏文侯,父亲是魏武侯。他自己继位以后,二十多年间魏国是战国群雄中最强大的,因此第一个称王。

□ 第一个称王的不是楚吗?

■ 那是在春秋。战国第一个称王的是梁惠王。

□ 梁惠王这么牛,孟子对他应该很客气吧?

■ 很不客气。当然,开始的时候,梁惠王也不客气。孟子第一次去见梁惠王,梁惠王就大大咧咧地说,嗨,老头!大老远地跑来,打算给寡人的国家带来什么好处呀?

□ 孟子怎么回答?

■ 毫不客气,硬邦邦地就顶回去——“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还说,现在天下大乱,就因为诸侯、大夫、士人、庶人,都只想着对自己有好处。上上下下,争权夺利,岂有不乱之理?所以,再也不要讲功利、讲好处,要讲仁义、讲道德!

□ 后来呢?

■ 后来孟子就不停地教训梁惠王。

□ 怎样教训?

■ 设套儿,或者说启发式。孟子问梁惠王,用棍子杀人和用刀子杀人,有区别吗?梁惠王说,没有。孟子又问,用刀子杀人,和用政治杀人,有区别吗?梁惠王又说,也没有。接下来,孟子就给了梁惠王一个措手不及,说得他目瞪口呆。

□ 孟子怎么说?

■ 孟子说,那好,那我们就来看看大王的魏国。大王的魏国是什么样的呢?是统治者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骏马,老百姓却是脸上有菜色,田里有尸体。请问你这是什么?是率领野兽来吃人(此率兽而食人)!兽类相残,人类尚且厌恶;主持国家政治,却率领野兽吃人,又有什么资格“为民父母”?

□ 没资格“为民父母”,又怎么样呢?

■ 对不起,请你下台。

□ 这话也是对梁惠王说的?

■ 不,对齐宣王。有一次,孟子对齐宣王说,有一个人,要出差,把老婆孩子托付给朋友。等他回来,却发现老婆孩子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齐宣王说,绝交(弃之)!孟子又问,如果长官管不了部下,又该怎么办?齐宣王说,撤职(已之)!孟子再问,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搞不好,那又该怎么办呢?

□ 齐宣王怎么说?

■ 王顾左右而言他,把脑袋别到一边,看着随从们说别的去了。

□ 哈,孟子还是没辙。

■ 不,有辙。又一次,齐宣王向孟子问公卿的事。孟子说,有和王室同宗的公卿(贵戚之卿),有和王室不同宗族的公卿(异姓之卿),他们是不同的。如果是同宗的“贵戚之卿”,那么,君王有了大的过错,他们就要劝阻(君有大过则谏)。如果反复劝阻君王还不改,就废了他(易位)!

□ 齐宣王吓坏了吧?

■ 当时脸色就变了(王勃然变乎色)。孟子说,大王不必紧张,臣不过是实话实说罢了。宣王的脸色这才恢复正常,又问不同宗族的“异姓之卿”会怎么样。

□ 孟子怎么回答?

■ 孟子说,一样。他们的职责,也是“君有过则谏”。不同的是,如果反复劝阻君王还不改,就离开他(则去)!

□ 哈哈,还是不要那不合格的君主!

■ 对,只不过一种是抛弃他,让他去做孤家寡人;另一种是废了他,让他去做孤魂野鬼。实际上,孟子有一个主张,就是君主如果不合格,人民有权革命。

□ 孟子说过这话吗?

■ 说过,也是对齐宣王说的。有一次,齐宣王问孟子,商汤作为夏桀的臣子,周武作为殷纣的臣子,怎么可以弑君呢?孟子说,破坏仁的叫做贼(贼仁者谓之贼),破坏义的叫做残(贼义者谓之残),贼仁残义的就叫做独夫(残贼之人谓之一夫)。我只听说过打倒了那个独夫殷纣,没听说过什么“弑君”。

□ 孟子当真说了这话?

■ 千真万确。他的这段话,就记录在《孟子》的《梁惠王下》。

作为“体制内”的改革者,孟子是走得最远的

□ 这有点奇怪。孟子,难道是主张民主制,反对君主制的?

■ 不不不!孟子怎么可能反对君主制呢?他是维护君主制的。君主制的基本原则,比如君权神授,君主独尊,他都维护,都赞成。

□ 你这样说,有证据吗?

■ 有。孟子有个学生,叫万章。万章曾经问他,尧把天下给了舜,有这事吗?孟子说,天子不能把天下给人。万章问,但是舜得到了天下,谁给他的?孟子回答说“天与之”。这就是他主张“君权神授”的证据。

□ 主张君主独尊的证据呢?

■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这也是孟子的名言,虽然他说这话是孔子说的。所以,孟子和孔子一样,也是“体制内”的人,至少在思想上是“体制内”的。他也和孔子一样,主张在“体制内”进行改革。只不过孟子比孔子走得更远。作为“体制内”的改革者,孟子可能是走得最远的。

□ 孟子怎么就比孔子走得远呢?

■ 孔子的改革主张是“正名”,也就是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孟子却明确提出,君主不但要像个君的样子,而且如果不合格,就不能享受尊崇,人民也有权进行革命。

□ 那么,君主要怎样才算合格呢?

■ 也有三个要求。第一,要“关注民生,与民同乐”。孟子认为,一个君主,最起码要能保证国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如果像梁惠王那样,弄得“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在孟子看来就不合格,至少不太合格。

□ 怎样才算安居乐业衣食无忧?

■ 也有可量化的考核指标。比方说,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袄(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岁以上的都有肉吃(七十者可以食肉),老而无妻、老而无夫、老而无子、幼而无父的人(即鳏、寡、孤、独),都能得到关心。这些都是硬指标,没有价钱好讲。

□ 还有软指标吗?

■ 有,“与民同乐”就是。孟子对齐宣王说,能够与民同乐,那就天下归心,那就是王道呀(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