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捌 从君权到民权(2)

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作者:易中天


□ 既然是“王道”,那就不是底线了吧?

■ 对,是高标准严要求。底线,还是保证国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如果既能够关注民生,又能够与民同乐,那就是合格的君主。这是第一个条件。

□ 第二个条件呢?

■ 合格君主的第二个条件,是要“了解民意,尊重事实”。比方说,选拔官员,谁说了算?孟子说,身边的人都说好,不算(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官员们都说好,也不算(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人民群众都说好,就可以考察了(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考察下来发现确实好,才任命(见贤焉,然后用之)。

□ 知道了,既要听民意,又要讲事实,是不是?

■ 对!罢免官员、处决罪犯,也一样,一定要“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只有这样,才“可以为民父母”,也才是合格的君主。

□ 孟子的这个主张,相当科学,也相当了不起啊!

■ 是很了不起,搁在今天都不过时。

□ 还有第三个条件吗?

■ 有。合格君主的第三个条件,是要“尊重民权,对等交流”。他的说法,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也就是说,你把我当人,我也把你当人;你不把我放在眼里,我就把你当敌人,因为你根本就不是合格的君主。

□ 好家伙,叫板呀?

■ 当然,更多的还是“正面引导”。孟子对齐宣王说,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人民也会以你的快乐为快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以人民的忧患为忧患,人民也会以你的忧患为忧患(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苟能如此,岂有不为王之理?

□ 这话我怎么听着耳熟呀?很像墨子说的话嘛!

■ 墨子和孟子本来就像。

□ 怎么走两岔了?

■ 这个以后再说,现在还说孟子的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讲的是“民生”。第二个条件,讲的是“民意”。第三个条件,讲的是“民权”。民生、民意、民权,这三条加起来,就是“民本”。以民为本,是孟子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他最宝贵的思想。作为“体制内”的改革者,孟子走到这一步,真是很远了。

从君权到民权,其实是逻辑的必然

□ 你这样说,我觉得真是很有意思。墨子原本是“体制外”的,走着走着,却走向了“君主专政”。孟子原本是“体制内”的,走着走着,却走向了“人民革命”。怎么会是这样?还有,孟子既主张“君主独尊”,又主张“以民为本”,又怎么统一呢?

■ 我们先讨论第二个问题,行吗?

□ 行,请讲!

■ 前面说过,孟子的学生万章曾经问他的老师,说“舜有天下也,孰与之”?也就是说,舜是怎么得到天下最高领导权的?这个问题很严重,或者说很重大。

□ 为什么很严重、很重大?

■ 因为涉及政权的合法性。所谓“孰与之”,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谁授权”。孟子答曰“天与之”,就等于说是“天授权”。这就是“君权神授”了,所以我说孟子至少在思想上是“体制内”的。但是这样一来,又有了一个新的问题。

□ 天是怎么授权的,对不对?

■ 对。这个问题不讲清楚,“君权神授”就不能成立。实际上,万章已经把问题提出来了。万章问,天授权,是反复叮咛嘱咐了吗(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这当然不可能。于是孟子说,天不会开口,它通过事实来说话(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 怎么通过事实来说话?

■ 天子做的每一件事,天也满意认可,老百姓也满意赞同,这就是天的授权,也就是天通过事实来说话。

□ 请问,这到底是天的授权,还是人的授权?

■ 孟子的说法是“天与之,人与之”。

□ 双重授权?

■ 对!这是孟子了不起的地方。表面上看,孟子的说法是双重授权,既是“天与之”,也是“人与之”。但我们要知道,天是不说话的,也不可能给天子签一份授权书。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人授权。这样一来,孟子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把“君权神授”变成了“君权民授”。而且,他还是“和平演变”、“和平过渡”。

□ 这就为他的“民本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 正是如此。

□ 那么,孟子的这个说法,是他自己的创造呢,还是有来历的呢?

■ 据说也是有来历的,这就是《周书·泰誓》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也就是说,天没有眼睛,它以民众的眼睛为眼睛;天没有耳朵,它以民众的耳朵为耳朵。民众看见了什么,天就看见了什么;民众听见了什么,天就听见了什么。结果怎么样呢?

□ 民众说好,天就说好;民众说不好,天就说不好。

■ 对了。天既然通过民众来视听,那么,它当然会根据民众的意见来授权。民众说好,天就说好,也就授命;民众说不好,天就说不好,那就革命。显然,天意即民意。因此,君主的领导权,名为天授,实为民授。也因此,如果君主太不像话,人民就有权废了他。于是,孟子就逻辑地、必然地从“君权”走向了“民权”。

□ 孟子走得这么远,那他还是儒家吗?

■ 当然是。过去人们总认为,儒家是主张等级、维护君权、反对革命的。惟其如此,儒家思想才会成为统治阶级钦定的国家意识形态,成为他们维持统治的工具。其实这种说法并不一定准确、全面。没错,儒家是维护君主制度,是维护等级制度。但是,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是既讲君权也讲民权,不讲平等却讲对等的。

□ 什么叫“不讲平等却讲对等”?

■ 就是不能单方面定规矩、提要求。比方说,你不能只要求臣民怎么着,不要求君主怎么样。所以,儒家只要讲到道德,就一定是双向的。讲忠讲孝的同时,也讲仁讲慈,叫“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君仁与臣忠、父慈与子孝,虽不平等,却对等。

□ 对等又怎么样呢?

■ 那就不能只讲君权,不讲民权。而且,按照对等原则,如果君主居然“视臣如土芥”,那么,臣民就可以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地“视君如寇仇”。

□ 哈!你不仁,就休怪我不义?

■ 是的。人民革命,也就顺理成章。

□ 话虽这么说,我仍然认为孟子对孔子的思想是一种颠覆。孔子,可是痛恨“犯上作乱”的。他极力主张孝悌,也是因为“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吧?

■ 是的。所以孟子要“正名”,说革命不是“弑君”,是“诛一夫”。

□ 何况按照对等原则,顶多也就是君权民权一样重,孟子却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就是民权第一,政权第二,君权第三,这难道不是一种颠覆?

■ 所以后世某些统治者不喜欢孟子,比如朱元璋。

□ 就像他们不喜欢墨子?

■ 不完全一样。实际上,墨子也越走越远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