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学中,你为别人的付出都是“功德”,诸如布施、援手、放生等。很多信佛的老人也常说“积德”二字,你现在明白了吗?你“吃了亏”便有人因此而“得利”,你的“亏”就都积成了“功德”,“功德”是因,“福报”是果,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报应啊!
你付出越多,功德就积累得越多,得到的福报自然也就越多。
不报,索取也没用,那只能说明你“积”的不多、不够。
“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得不到。”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中,一点“宿命”的含义都没有。我倒是认为,它所喻示的正是我们以上所讨论的、感动商数所揭示的、赢得一切的根本法则之所在。
因为感商TQ所提倡的,其实就是先做人后做事,做事即做人。你在做事的同时也在“做好人”,在不断为别人付出,你付出多少便为你积累多少,这就是“你的”;而如果你在做事的同时也在“做恶人”,在不断为自己索取,你获得多少便是你亏欠多少,这就“不是你的”。
如果你以崇高的愿景为前提和方向,不顾个人得失去努力下去,也许有一天你会惊喜地发现,那些梦寐以求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都已渐渐向你靠拢过来。
感商不就是提倡“真诚、付出、不索回报”地去等待那自然而然到来的回报吗?
(六)索取,也有一种境界
索取,不为人接受,其境界的低下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了。
感商TQ提倡的“真诚、付出、不索回报”的崇高境界,都是针对每个人自己而言的。离开了这个前提,用它去要求别人,就像“你光说,自己怎么不去这样做”这样的质问,其实质也是某种“索取”——你在要求别人如何如何!
可见索取是何等的不得人心。
但是,索取也有一种升华的崇高境界,那就是不为自己而为他人,甚至舍己为人。
张海涛,河南省平顶山市汴城村人,2002年,他被确诊患了脊索瘤,2006年,他的病情复发,开始严重恶化,每天只能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眼巴巴地望着头顶的天花板。浑身的疼痛,已经使他再也没有力气做丝毫的动作了,每天的饭食都无力吞咽下去,最多只是喝一小碗面水。
2007年6月,经专家再度检查确诊,他患的脊索瘤距离脑干只有2毫米,这么严重的病情已经无法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