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流砥柱冯小刚(1)

大片时代:冯小刚与华谊兄弟 作者:秋原


本书的第一小节,我使用的标题是《“狗怂”冯小刚》,这是针对冯导个人的。现在我转而用“中流砥柱”去形容冯小刚,是强调他在华谊兄弟过去十年的发展中所发挥出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说在影视产业这片茫茫的商海里,王忠军是华谊兄弟这条船的操舵手,那么冯小刚就是能让他泰然面对风浪的压舱石。在娱乐圈这一汪时常兴风作浪的混水里,华谊兄弟能相对四平八稳地一路跑到今天,而且还比别人走得远,探得深,有赖于王氏兄弟为他们的方舟装上了一台性能优异的“冯氏引擎”。

2009年9月27日,华谊兄弟在创业板上市。就如同大王总一向坦诚的言行一样,上市招股书里也毫不遮掩地强调了冯小刚对公司作出的贡献和意义。招股书《重大事项提示》的第八条,清清楚楚地写着:

……另外,由于公司目前业务规模有限,少数签约制片人及导演对公司业绩的贡献占比相对较高。如电影业务,冯小刚工作室在报告期内出品了《集结号》和《非诚勿扰》两部影片,这两部影片约占报告期内发行人电影业务收入的40%和总营业收入的18%,公司对冯小刚团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上述文字说明了华谊兄弟和冯小刚间的一个实际问题,同时也合理合法地淡化或者说回避了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实际问题--以百分比量化出来的“冯小刚重要度”,远远不止18%!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明白华谊兄弟在2004年末到2005年前后一次明显的经营变化:

申请上市的这家公司,其全称是“华谊兄弟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为方便区分,下文取代码A)”,注册时间为2004年11月,注册地点为浙江省东阳市。这是一个“新华谊兄弟”,相对于这个“新”来说,原来的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西影华谊电影发行、广告和王京花出走前的文化经纪等控股公司都是“老华谊兄弟”。

华谊兄弟传媒(A)成立后,从2005年起,通过设立若干导演工作室和子公司的方式,逐步把原先分属于各个“老华谊兄弟”的电影与电视剧制作、市场发行、艺人经纪代理等主营事业都转移到了A里面。完成专职使命的几位“老华谊兄弟”,除广告公司更名以外,最迟都于2008年被注销,自然死亡了。王忠军把主营业务都放到华谊兄弟传媒(A)里面,显然是为了今天公司上市这个目标作的必要准备。

关键问题就在于:甭管是2005年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华谊兄弟传媒(A)还是之前诸多“老华谊兄弟”,影视剧制作不仅是主营业务,还是核心业务。而其他业务的运营和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对影视业务形成明显的依附关系。冯小刚不仅直接为华谊兄弟的电影事业贡献了大量业绩,也以直接和间接的形式,为艺人经纪代理以及不属于A的音乐唱片和广告业务带来了显著的商业收益。

华谊兄弟在经营上的一个特色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本公司投资拍摄的影视作品,首先要选用本公司旗下的签约演员领衔出演;同时让本公司的签约歌手演唱主题曲;并由本公司代理影片的贴片广告和植入广告;最后还是由本公司负责国内国外的市场发行。

以上各项往来业务,只要自己能接手做的,一律先在内部分配,除非实在是消化不了,或者必须照顾到其他因素(比如本公司艺人的名气和票房号召力不足,合作方也有一定分量的话语权,等等),才会把生意交给外人。影视剧公映或播出后,演员走红了,身价高了,又会促进本公司艺人经纪业务和广告业绩量的扩大。而这些方面体现在运营账目上的最终结果,就是公司销售总额和利润的增长。

通过这种方式,影视制作发行带动了其他关联业务的发展,同时也为上市预备下一份尽可能漂亮的财务报表。通常来说,高投入、大制作的商业大片对提升演员名气和吸引广告客户的效果最为显著,在这当中,多年来稳坐华谊兄弟创作团队第一把交椅的冯小刚同志,自然而然地担负着责无旁贷的义务。

仅以艺人经纪代理一项来分析。这项业务目前是华谊兄弟影视传媒(A)里仅次于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的核心事业,也是2006年后业绩增长幅度最快的部分。在过去十年里,有多名艺人通过参演冯小刚电影的机会,确立了在娱乐圈当中的地位--《没完没了》捧红了傅彪,《手机》捧红了范冰冰,《天下无贼》捧红了李冰冰和王宝强,《集结号》捧红了张涵予……以上诸人,无一例外地是华谊兄弟或冯小刚工作室的签约演员。除傅彪在2005年8月患肝癌去世以外,其余几位艺人现在俨然成为华谊兄弟的大牌支柱演员。而在《非诚勿扰》里,仅捞到垃圾戏份的巩新亮也凭借此片一夜成名,身价大涨。

电影方面如此,在流行音乐和电影主题曲方面,冯小刚电影也发挥着类似的效果。《不见不散》在1998年年末贺岁档上映,影片的热映,随即也让演唱同名主题曲的歌手孙楠红遍九州。而2003年的《手机》和2004年的《天下无贼》两部电影主题歌的演唱者杨坤,2006年《夜宴》主题歌的演唱者张靓颖,2008年《非诚勿扰》主题歌的演唱者羽泉和尚雯婕……除张靓颖已经离开华谊之外,剩下四位都是华谊兄弟音乐有限公司的签约歌手。

既然冯小刚的电影对演员的前途事业具有如此巨大的诱惑力,那么反过来说,华谊兄弟就完全可以以“冯小刚”为金字招牌,以“在冯小刚电影里留一个戏份(或加一个植入广告)”为重量级筹码,把那些早已慕“冯”之名、垂涎许久的非著名演员和广告客户们招揽到自己麾下。因而,在“著名导演”这个名副其实的头衔之外,冯小刚也堪称华谊兄弟的“造星引擎”和“广告诱饵”,更是让王氏兄弟踌躇满志的“吸星大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