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佳性价比友谊(2)

大片时代:冯小刚与华谊兄弟 作者:秋原


正是王忠军这种很实在的言行,让我感觉他为人的直率、坦然。这个以“艺术家商人”自居的企业领导者的身上,既有冰冷趋利的一面,也有生动可爱的一面。

从王忠军对电影业一窍不通就敢往里砸钱这一有些冲动的行为来说,这个侦察兵出身,又一向以艺术家自诩的商人是非常相信“自我感觉”的。当年那部《阳光灿烂的日子》,肯定也给同在部队大院长大、有相似生活经历的王忠军带来了感同身受的艺术冲击。习惯“意气用事”和“感情冲动”,是王忠军身上“商人”与“艺术家”两种身份模式的集中表现。

在2003年之前,王忠军一度把很多热情和精力投向了姜文--他不仅是《鬼子来了》的投资人之一,而且在2000年组建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之后,从2001年起,就在华谊公司主持拍摄的《寻枪》、《天地英雄》和参与投资的《理发师》三部电影中,都选择让姜文出演影片主角。除了看中姜文的票房号召力,从商业角度对市场因素加以考虑以外,王忠军当然也很希望能和姜文建立一种类似日后他和冯小刚那样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然而,姜文一贯的霸气、在拍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断作风和强硬立场,固然对影迷来说有着鲜亮的个人魅力,但并不代表也一定对得上电影制片方的胃口。而王忠军努力扮演的角色,恰恰是要控制全局的电影制片人!在2002年《理发师》的拍摄过程中,作为主演的姜文和导演陈逸飞就创作方式产生了严重对立,拍摄进度也因此一度中断。作为该片投资方之一的华谊兄弟(当时叫华谊兄弟·太合,是由王氏兄弟的华谊兄弟广告有限公司和太合集团各出一半股份于2000年8月注册成立的,其全称为“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最终也和其他几方一起,做出了“弃姜保陈”的选择。《理发师》剧组临时更换男主角,由陈坤代替姜文。也就是从这个事件开始,华谊兄弟不再对姜文抱有长期合作的幻想了。

王忠军看上去言谈很随意,但他本质上是个态度坚决、个人意志强硬的人。他有非常明确的原则立场和讨价还价的底线。在这个限度之内的,一切都可以商量;超过这个限度的,绝对没商量。他可以不做详细调查,仅在兴趣的驱动下就进入一个陌生的商业领域,但最初都是一些零敲碎打的商业试验,投资数额有限,即使失败,也在事先预估当中和可承受范围之内;一旦获得成功,他马上就会抓住不放,趁热打铁并迅速扩展,并且在全过程中牢牢地把控制权握在自己手中。这个时候,王忠军身上那种商人的冷静和决断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冯小刚也并非一开始就和华谊兄弟门当户对。既然在冯以外,王忠军考虑过姜文等人;那么同理,站在冯的角度上,华谊兄弟也不是他当时唯一的选择。他们之间照样也有讨价还价的过程,照样也需要一个互相了解谅解、再到理解的磨合期。王、冯二人交往的优势在于他们都有很直爽的脾气和禀性,在过去的生活经历当中还有一些相同之处(譬如曾参军当兵),这使他们有许多共同语言,而且都能从对方身上看到许多令人欣赏的地方,这就有助于缩短双方磨合的周期。另外,作为电影导演,尤其是一个商业电影导演,冯小刚对电影的许多考虑方式和出发点都跟制片人颇为接近,特别是他对票房和观众口碑的重视,简直太符合制片人(出品人)的思路了。事实上,在《没完没了》之前,冯在剧组中本身就充当着导演和制片人二者兼顾的角色。

相比于其他人,冯小刚身上表现出来的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有很多导演只是负责影片的拍摄制作过程,并明确要求制片方保证其个人利益,把影片发行的风险都推给投资人。而冯小刚在他过去的从影经历中,曾经多次以非常积极主动的态度同投资方一起承担电影运作的商业风险,把自己的所得与电影票房成绩相互挂钩。

1998-1999年的冯小刚,尽管已经很有名气,但还不是当时中国最有名望最有才华的电影导演,比冯能力更出众的人有,比冯名气更显赫的人也有。王忠军认准冯小刚的这个选择过程,我完全可以用一种粗俗、市井但非常清晰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一种情况是对方已经是有主的干粮,他来晚了;还有一种情况是对方的“谱”太大了,他伺候不起。相比之下,冯小刚的能力让他感到满意,冯小刚提出的要求又让他可以接受,冯小刚的言行又表现出足以让他动心的诚意。这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没买最贵的,要买最好的。用一句玩笑话说,王忠军挂在嘴边津津乐道的友谊,就是一种“最佳性价比友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