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华谊兄弟的“三七岁”(4)

大片时代:冯小刚与华谊兄弟 作者:秋原


与此时的整个中国电影界一样,无论是华谊兄弟太合还是冯小刚,都感受到了《卧虎藏龙》从太平洋东岸产生的冲击和蛊惑。对于冯小刚个人来讲,这一时期他的电影已经由低于一千万元人民币的制作水平,提升到一千万元以上的中等投资了,且制作成本和票房数字还继续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在这种非常有利的外部环境下,冯小刚开始尝试其个人创作风格的“创新”和“转型”了。

过去几年当中,我在平面媒体和门户网站的娱乐版块里看过关于冯小刚的一些报道。这些报道在回顾与总结冯的从影经历时,通常都是把迟至2006年9月上映的武侠片《夜宴》当做其导演风格“转型”的代表作。但是就我个人来看,《夜宴》是冯小刚在影片题材选择上一次不算成功的跳跃式“技术转型”,早在2001年岁末上映的贺岁喜剧片《大腕》,才是冯导开始“转型”的标志。

在2001年暑期拍摄《大腕》的过程中,除了保留自己以往喜剧作品里一贯的京味调侃风格以外,冯小刚还敏锐地注意到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和争议话题,比如互联网公司、注意力经济、娱乐炒作风气、房地产热和无孔不入的商业广告等等。作为该片的导演和编剧,他将如此缤纷错杂的内容和大量时尚元素浓缩到影片的故事情节当中,以荒诞的表现形式加以描画。

在这里,我忍不住要再闲扯一番戏言了,我们的冯小刚同志何止是一位商业片导演啊,他还客串了一次预言家呢。《大腕》于2001年岁末公映,故事情节中涉及的诸多方面,都在此后若干年的现实中,逐一应验了:

互联网自2003年之后,通过短信、网游、博客的方式,再度掀起热潮;

门户网站开发的搜索引擎,就叫“搜狗”,2009年的春晚上,连敬爱的赵本山大叔都知道了;

娱乐炒作方式的品种花样,俨然是越来越充实,越来越繁多,越来越邪乎了;

无孔不入的商业广告,恰恰就在冯导自己的电影里植入得最多;

八年之后的今天,北京三环以内的房地产价格,已然兑现了“4000美金起”的宏伟目标,什么宽带啊光缆啊卫星啊,除了“戴假发特绅士的英国伦敦管家”之外,基本都实现了……

写到这里,我把《大腕》的DVD又翻出来重温了一遍,无论是当年确有其事的卓识远见还是某种牵强联系的时机巧合,仅凭这一部影片,就可以让冯小刚在中国当代通俗流行文化之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看似不经意的创作,却给现实留下如此鲜活的讽刺。

葛优扮演的尤优,坐下的那辆“挎子”,就是一个象征。挎子驮着尤优穿梭在影片中那个光怪陆离、缤纷琳琅的北京,也让观众随着它,看到了冯小刚本人的视角和视野。头盔、风镜、航空夹克、修饰得非常“感性”的胡子--《大腕》里葛优的这个扮相,是他在冯氏贺岁喜剧电影里,最“潮”最“飒”的角色形象了。《大腕》就是冯小刚对当代中国通俗文化的一种看法和解释,也是他对当代中国所谓“流行”、“时尚”、“通俗”等等这些潮流词汇最准确的定位和浓缩。他用特有的电影语言,向世人阐述了他对中国社会的认知。

在《大腕》中,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一切都是“进行时”……

如果把《大腕》和冯导在2000年以前的三部贺岁喜剧片放在一起,就其故事内容做一个对比的话,观众不需要多么深入的艺术鉴赏能力也能明显感觉到两者的差异:导演在前者中想表达的思想,远远比后三者中的任何一部都要复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