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纠结的中国人(1)

商贾智慧 作者:李晓


现如今的中国人,过得是相当纠结。

单说吃的吧。过去穷,所以吃饭是头等大事,见了面都要问一声“吃了吗”?现在肚子倒是吃饱了,但是你的心,吃得踏实吗?

下馆子,菜可能是用“地沟油”炒的。地沟油这东西,就是从饭馆、酒楼回收的厨房垃圾“华丽转身”而来的。据说,餐桌上吃剩下的那些厨房垃圾,先是被送到养猪场,加热之后喂猪,但是里面的一些油脂,猪是不吃的。养猪的人就把这些油脂收集起来,卖给制造地沟油的专业人士。经过过滤、加热、沉淀、分离等程序,还要添加脱色剂、香精等化学材料,只需要一个晚上,垃圾就摇身一变,成了晶莹透亮、香气扑鼻的“食用油”!它们被低价卖给饭馆、酒楼,重新回到我们的餐桌上。地沟油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曾经是连猪都不吃的东西,而在于里面含有一种叫做黄曲霉素的致癌物质,而黄曲霉素的毒性,比砒霜还要高一百多倍!

不下馆子,在自己家里吃饭就保险了吗?

在家里喝牛奶,可能有三聚氰胺。三聚氰胺是一种用尿素制成的化工原料,在木材加工、装饰板、涂料、模塑料、纸张、纺织、皮革等行业,有广泛用途。人吃了三聚氰胺,会造成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产生膀胱、肾部结石,并可进一步诱发膀胱癌。人们之所以把三聚氰胺这种根本不能给人吃的有毒物质加到牛奶和奶粉里面,主要是因为它能冒充蛋白质。国家规定,奶制品都是要检测蛋白质含量的。要是牛奶里面兑水兑多了,或者奶粉里面别的假货掺多了,蛋白质的含量就会下降。三聚氰胺就是来顶这个缺的。可怕的是,往牛奶或者奶粉里面加三聚氰胺的,还不是个别厂家,而是一度几乎成为中国乳品行业的集体“潜规则”。2008年,河北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曝光后,有关部门查处的乳品企业有22家,其中赫然包括一些大家熟知的行业巨头。

在家里面吃米饭,有可能遇上毒大米。所谓毒大米,就是把发霉变质的陈米,或者农药含量严重超标的有害大米,经过去皮、漂白、抛光等工序,再掺进工业原料白蜡油搅拌混合而成。这种乔装打扮过的毒大米,色泽透明,卖相好。人吃了毒大米之后,会引起乏力、恶心、头晕、头疼、肺水肿、昏迷等症状。如果是孕妇吃了,可能引起流产、胎儿畸形。

吃咸鸭蛋、辣椒酱,可能会遇上“苏丹红”;吃白糖、冰糖、粉丝、米粉、面粉、腐竹,有可能遇上“吊白块”(一种工业漂白剂);吃猪肉,有可能碰上“瘦肉精”;吃韭菜,可能会碰上剧毒农药3911;吃蛋糕,可能会吃进去反式脂肪酸;吃蘑菇,可能会吃进去荧光增白剂;吃鸡,可能会“被”激素;吃鱼,可能会“被”避孕……

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一桩桩、一件件,无一不在挑战着人们的想象力,无一不在考验着人们的身体承受力,让人们在照顾肚子的同时,心惊胆战,无所适从!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种食品安全事故会接二连三、层出不穷呢?

在2008年查处的22家生产毒奶粉的企业中,很多头顶着“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消费者信得过品牌”等令人肃然起敬的光环。这些蒙骗消费者的光环从哪里来的?婴幼儿饮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中毒病例,最先是2008年3月在南京发现的。5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质量公告》,宣称“产品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为”,其中,“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大型生产企业在连续三次的国家监督抽查中,产品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为100%”,“16种获国家免检产品和8种中国名牌产品”也全部合格。这种国家最权威的质量检查报告话音未落,三聚氰胺中毒病例就铺天盖地爆发了。政府“有关部门”都干了些什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