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纠结的中国人(2)

商贾智慧 作者:李晓


更有甚者。2007年9月2日,CCTV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播出了宣传河北三鹿奶粉先进事迹的特别节目《1100道检测关的背后》。节目的开头说:“三鹿奶粉1100多道检测关,是概念炒作,还是确有其事?”记者正是带着这样的问题,深入企业十多天,对三鹿婴幼儿奶粉的生产流程进行了全面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三鹿奶粉以其质量控制的1100道检测关,展示了作为“中国婴幼儿奶粉标杆企业”过硬的产品质量和科学、严谨的流程管理。节目宣称:三鹿奶粉“不仅意味着物美价廉、物有所值,更代表着安全、优质、值得信赖!”记者无比感慨地说:“希望中国出现越来越多像三鹿这样视质量为生命的‘中国制造’!”但实际的情况怎样呢?早在因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事件而曝光的45种劣质奶粉黑名单中,三鹿就是里面的一员。而据河北省副省长杨崇勇透露,最迟在2005年,三鹿就已经开始往奶粉里掺三聚氰胺了。(关于三鹿毒奶粉的资料,引自张清津《两大事件对于本书的检验》,载郭丽双、曲直著《商人道德决定中国未来》第2-3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面对这些事实,媒体都干了些什么?

当然,人们最有理由诘问:那些假冒伪劣的制造者,你们为什么这样干?!

假冒伪劣,无论花样多么千奇百怪,也不管手法怎样丧心病狂,骨子里的东西都只有一个,无非是利用欺诈,降低成本,多赚些钱。

正当我写作这段文字的时候,电视上接连报道了家乐福、沃尔玛等超市在上海、沈阳、长春、昆明、南宁等城市的连锁店存在虚构原价、低价招徕顾客高价结算、不履行价格承诺、误导性价格标示等欺诈行为的新闻。2011年1月26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已责成相关地方价格主管部门依法责令这些超市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罚款。

家乐福、沃尔玛这些名列世界500强的外资企业,在其本国市场很少听到有价格欺诈等行为。为什么到了中国就变坏了?难道说,真的应了那句“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古语,世界上单单中国这块土地盛产假冒伪劣吗?

不是的!

如果我们放眼人类商业史,就会发现假冒伪劣的欺诈行为不止当下存在、更非中国所独有,而是贯穿商品生产与交换之古今、遍布东方与西洋之各国的顽症痼疾。

“只要商业资本是对不发达的共同体的产品交换起中介作用,商业利润就不仅表现为侵占和欺诈,而且大部分是从侵占和欺诈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69页。)——这是马克思对于欧洲早期市场经济的论断。

在咸黄油上涂一层新鲜黄油当做新鲜黄油出售;将制作肥皂时剩下的废弃物掺上别的东西当糖卖;把黏土捣得很细,再用羊油搓过,掺到可可粉里卖;茶叶里则掺上黄荆树叶,或者掺上泡过的茶叶,当做好茶叶卖——这些现象也不是出现于现在的中国,而是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将它们记录了下来。

那么,为什么在现在西方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家乐福、沃尔玛之流一般不敢搞欺诈了呢?恩格斯认为: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手段……的确,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热狂,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68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