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商人出世(5)

商贾智慧 作者:李晓


我们所说的分工,是指社会性分工,主要指的是不同行业、不同职能的分工。经济学的理论认为,社会性的分工,是由三种因素引起的。第一种因素是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第二种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种因素是交换的扩大。

人是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产和生活的,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决定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别。比如说,草原上适合放牧,平原上适合种庄稼,山林里适合打猎,大海边适合捕鱼,等等。人们经常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是这个道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个部落生产的东西,在自己消费之外有了剩余,就把多余的东西拿出来,从别的部落那里换来自己缺少但又需要的东西。比如,草原上生活的部落生产的肉比较多,平原上的部落生产的粮食比较多,草原上的人就拿肉来换平原人的粮食。

通过越来越多的交换,草原上的人慢慢发现,自己利用比较适合的自然条件,多放牧、多养牲畜,即使少种或者不种粮食,也可以拿肉换来需要的粮食。平原上的人也发现,自己利用比较适合的自然条件,多种粮食,也比既种粮食又放牧划算。

于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性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就这样发生了。

后来,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交换进一步扩大的基础上,一些拥有特殊手艺的人,例如制作陶器的陶工、制造木器的木匠、建房子的泥瓦匠之类,又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引起了第二次社会性大分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分工的扩大又反过来促进了交换的发展。再后来,由于交换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者与生产者直接见面的交换已经忙不过来了,一些专门人才就脱离了农业生产、牧业生产、手工业生产,成为跑买卖、做生意的专业户,这就引起了第三次社会性大分工——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分工。

商人和商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正式宣布诞生的。

1990年,国外的考古学家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一个墓葬里,发现了一些制作于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大致相当于夏朝末年商朝初年)的丝绸衣物的碎片。

这个发现轰动一时,为全世界所瞩目。那么这个考古发现对于我们今天的话题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它告诉我们,这些丝绸碎片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的。传说,蚕丝纺织的技术,是黄帝的太太嫘祖发明的。这位当时的第一夫人,发明了养蚕纺织技术之后,并没有拿到专利局申请垄断保护,而是无偿地教给了人民。根据现在比较权威的研究,至少在距今五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这项技术,在适宜种桑养蚕的地方,都发展起了蚕丝纺织业,而且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独门功夫。所以,乌兹别克斯坦出土的那些丝绸碎片,肯定是“made in China”的出口产品,这是确凿无疑的。

第二,那些丝绸碎片制作于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大致相当于中国夏朝末年商朝初年的时候。这表明在那个时候,中国的中原内地与中亚之间,就已经存在了一条古老的丝绸之路。或者说,丝绸之路早在距今四千年左右,就已经开通了。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才开通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