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管鲍之交(7)

商贾智慧 作者:李晓


接着,齐襄公因荒淫无耻,凶狠残暴,激起了内乱,被人杀死。

鲍叔牙和小白捷足先登,回到齐国。管仲为了让自己的学生纠上台,企图阻止小白,在途中拦截他们,冷不防射了小白一箭,幸亏射中衣钩,小白才没有丧命。小白即位当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这个时候,鲍叔牙信守他与管仲的约定,更重要的是他深知管仲治国理政的杰出才干,就极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也不愧是了不起的大政治家,果然捐弃前嫌,相逢一笑泯恩仇?不计较管仲的一箭之仇,任命管仲当了相国。

鲍叔牙则甘居管仲之下,同心协力,辅佐齐桓公开创了一番霸主之业。

显而易见,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几个人,能够走到一起共创霸业,是有好几个非常难得的因素促成的。

首先,非常不容易的,是管仲深谋远虑。如果不是管仲事先劝说鲍叔牙担任齐桓公的师傅,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了。管仲的做法,当然有政治家的老谋深算,但是,不也是非常符合“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策略吗?经商也好,投资也罢,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防范风险,绝对不能孤注一掷。市场形势变幻莫测,谁也保不准哪种商品必然要涨,哪一种商品注定要跌。分散投资,留有余地,是防范风险的必由之路,也是赚钱赢利的重要办法。将来无论哪一种商品涨价,都不至于措手不及。

“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商人的智慧。别看管仲做买卖的时候,不大顺利,吃了不少苦头,但是他却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独特的商人智慧,并且把这种智慧成功地运用到了政治上。

其次不容易的,是齐桓公胸怀大略,宽宏大度,爱惜人才,与有一箭之仇的管仲握手言和。这也是一般人很不容易办到的。

但是,最不容易的还是鲍叔牙知人荐贤。鲍叔牙不仅信守与管仲的约定,更重要的是鲍叔牙能够以国事为重,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管仲,深知齐国的兴旺发达离不开管仲这样的杰出人才,所以极力推荐管仲,劝说齐桓公打消了对管仲的敌意。这一点,尤其不容易!历史上有多少人嫉贤妒能啊,看到本事比自己大的人,没事还要想办法整倒呢,更何况自己已经胜券在握、管仲又是国君仇敌的时候,鲍叔牙要是真的翻脸,除掉管仲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即使看在过去老交情的份儿上,不处死管仲,把他排斥在政治权力之外,也一点都不困难。但是鲍叔牙没有这样做。

我们都知道,后来的大商人吕不韦,资助秦国的落魄公子异人,使异人成为秦国国王,吕不韦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这是一项很成功的投资。

其实,鲍叔牙始终不渝地支持管仲,不也是一项非常成功的投资吗?鲍叔牙的这项投资,不仅丝毫没有吃亏,反而获得了很大也很长久的回报。司马迁说:“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鲍叔牙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好评和尊重,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出现了不少有名的大夫。这就是鲍叔牙获得的回报。

经济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人力资本”。人、人才,是比金钱、物资更重要的资本。美国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企业只有一个真正的资源,就是人。” 被誉为世界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也说:“人才是经营公司的一等任务。”现在我国不少成功的企业家认识到了:先有人才,后有钱财。所以说,投资,不光是运用资金、物质资源获得收益。其实,培养人才、帮助人才、支持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同样是投资,而且是最重要的投资。在这方面,鲍叔牙完全称得上是先行者,并且,是非常成功的先行者。

早年的贫困潦倒的生活和艰难坎坷的经商经历,使管仲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状况对于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当年如果不是贫穷,就用不着厚着脸皮多吃多占了。所以管仲说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名言。司马迁在《史记》好几个地方引用了这句名言。

正因为如此,管仲辅佐齐桓公治理齐国期间,以发展经济、富国强兵作为头等大事,特别是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继承了姜太公开创的政策,大力发展工商业。他的举措之一,就是把社会成员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部分,让他们分别集中居住,叫做四民分业聚居。管仲实行这项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把长期形成的社会分工稳定下来,促使它们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技术水平。从今天的角度看,这种职业的固定显得有些僵化,但是在两千六七百年以前却是非常先进的。因为在传统经济当中,生产技术和经营技巧主要依靠经验的积累,相同行业的人们聚居在一起,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技术教育环境,有利于生产经验的继承和传播。从管仲开始,士、农、工、商的职业划分一直沿用下来,直到今天,这种分类方法还有用处。

在管仲的时代,士、农、工、商只是一种职业的分类,丝毫没有等级差别的意思。士这个词,曾经指的是下层贵族,后来主要指知识分子。管仲把工商业者和原来属于贵族的士并列,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只是到了商鞅变法以后,随着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士、农、工、商的地位才逐步有了差别。

另外,也并不是说士、农、工、商之间不能串门、不能改行。在现实当中,商人变成士人或者士人成为商人的情况,比比皆是。管仲和鲍叔牙,不就是从商人变成士人的例子吗?

今天,我们经常把有知识、有学问的商人称为儒商,这样说来,历史上的士人兼商人,也可以说是儒商了。而儒家培养出来的商人,就更属于最标准、最正宗的儒商了。实际上,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也确实培养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商人,称得上是史上最正宗的儒商。

那么,这个史上最正宗的儒商究竟是谁呢?他与其他商人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