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管鲍之交(6)

商贾智慧 作者:李晓


“朋友”这两个字,后来只剩下了好伙伴的含义,它原来的拿钱交易的意思,反而被人们遗忘了。这种变化的背后所反映的,正是我们的老祖宗认为商人和商业就是讲究诚信、值得信赖的。

我们完全可以说,讲究诚信、诚实经营的原则,是我国非常古老的商业伦理和商业道德,古老到什么程度呢?应该是与很多汉语词汇的形成一样古老。例如,在孔子的时代,朋友这两个字就有了与现在完全一样的词义。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友谋而不忠乎?”所以说,违背了讲究诚信和诚实经营,不仅违背了老祖宗的传统美德,而且也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最后,肯定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会搞得众叛亲离,天怒人怨,是得不到真正的朋友的。

“管鲍之交”,之所以成为“管鲍之交”,靠的就是两个商人的互相了解、互相信任。而“朋友”,之所以成为“朋友”,靠的也是人和人之间的互利互惠、值得信赖。

三、人才投资

如果说,鲍叔牙通过长期的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独具慧眼,认准了管仲是一匹潜力巨大的黑马;那么,管仲则利用政治家的远大眼光和商人的投资技巧,独具慧眼,看出了齐桓公的潜在价值。

这是怎么回事呢?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不做生意了,他们来到齐国首都,做了官。

当时齐国在位的国君,是齐釐公。齐釐公生了三个儿子,从大到小,分别是诸儿、纠、小白。诸儿是老大,已经立为太子。齐釐公就让管仲和另一个官员召忽,担任公子纠的师傅,安排鲍叔牙当公子小白的师傅。

鲍叔牙见小白年龄幼小,母亲又早就死了,孤立无援,认为无论如何,将来即位都轮不上这个小白。于是鲍叔牙就请病假躲在家里,不愿意接受这件差使。

管仲和召忽来看望鲍叔牙,问:“你怎么不出来上任呢?”

鲍叔牙说:“古人讲过:‘知子莫如父,知臣莫如君。’现在国君知道我无能,才让我当小白的师傅。我不愿意干这种劳而无功的事,所以不想出来干了。”

召忽性格很耿直,一听鲍叔牙这话,说:“这好办,你如果真的不想干,就别干了。我去找国君,就说你病得快死了,他一定不会勉强你的。”

管仲摇了摇头,说:“这可不行。我们都是国家的官吏,应该为国家出力,不应该挑三拣四的。话又说回来,将来当国君的,还不一定是谁呢。你还是出来上任吧。”

召忽说:“诸儿是老大,将来最有可能即位的,接下来就该轮到纠了,小白是最没有指望的。不如我们三个人都来辅佐纠吧。”

管仲又摇头说:“不对。现在齐国人都很讨厌纠的母亲,因此对纠的印象也不好。小白没有了母亲,孤苦伶仃的,大家反而都很同情他。诸儿虽然年长,但品行差。将来的事,谁也说不准。不如我们有一个人辅佐小白。”

鲍叔牙就按照管仲的意见,当了小白的师傅。管仲和召忽担任了纠的师傅。

管仲还一再嘱咐鲍叔牙,辅佐小白一定要尽心竭力。否则,就得不到他的信任;得不到信任,你说话就不灵。总之,一定不能三心二意的。

管仲还和鲍叔牙私下约定,将来不管是公子纠、还是小白当了国君,两个人都要互相推荐。

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如管仲所料。诸儿即位当了国君,叫齐襄公,荒淫无耻,凶狠残暴,齐国政局动荡不安。管仲就和召忽保着纠跑到鲁国避难,鲍叔牙保着小白跑到莒国避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