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则 不亦悦乎?

孔子随喜 作者:薛仁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

《论语》开篇,先说个“学”字,起头就“不亦悦乎”,再来又“不亦乐乎”。这么既“悦”又“乐”,真是响亮!乍然一听,就令人不禁神旺!此二字,确立了我华夏民族的光明喜气,也成了中国文明最不共的特色。你想想,世界上有哪个文明的根本典籍,一开头就以“悦”“乐”这样的姿态亮相的?

单单因这仅有的亮相,就该结结实实为他喝个满堂采!

于是,我说,“悦”“乐”这二字,是论语全书的关键词,更是孔学的“正法眼藏”。古往今来,说孔道孔的是或不是,尊孔学孔的到与不到,都该以此作为评判的标准。 合此二字,则离孔子近;违此二字,则距孔子远。若远观近看、人前人后,此人皆能自在安然,轻易便透出悦乐之情,那么,可以与言孔子矣!此人若谈论学问、综观天下,虽深知忧患,却又不露苦相者,那么,庶几与孔子近矣!

依此,理学家大概是要落第的。因为,他们有苦相。他们虽言必称孔子,又整天将圣人挂在嘴边,但他们的脸,总是被过多伟大之事譬如正心诚意又譬如治国平天下给压得肌肉紧绷,平时就过度严肃,还动辄便要骂人。还记得那一年,春日正好,宋哲宗游于内苑,只是随手折了一条新发的柳枝,便恼怒了师傅程伊川。这程夫子老实不客气,发了番大议论,严严实实就把小皇帝给训斥了一顿。程夫子,理学“大师”,后世景仰之大儒,但是,说真格的,纵使他再怎么凡事有理,再怎么头头是道,真要与之相处,多半会是,他觉得我们实在碍眼,而我们也半点无法感受到自在,“悦”“乐”云云,实在遥远!

同此,当代的新儒家,恐怕也难以入第。新儒家学者在学院工作,做着“客观”的学术工作,进行抽象的哲学思辨,比如新儒学“大师”牟宗三,其巨著《心体与性体》,数册煌煌,建构了一套严密的道德形上学。往好说,固然是洋洋大观;究实说,诚也是蔚为奇观。说是奇观,是因牟氏此着部繁帙浩,全书以孔子为中心,进行了体系庞大的抽象思辨与分析,但,前孔子、后孔子,通篇说孔子,却与孔子的真实生命全然不相应,这岂不怪哉!

孔子是什等样人?首先,他述而不作,从来他就是无意、也不愿进行结构式论述;且他凡事具体指点,只要说理,必然具象,从来没有抽象思考的;而他又不谈抽象哲学,更不谈形上学。其实,哪里又只是孔子,出了学院,中国人从来就不是那样抽象思考的!于是,假如孔子看了牟氏这以他为名的庞大的道德形上学,恐怕只会瞠目结舌,诧异地笑着摇摇头:唉呀!真精采呀!然而,这与我什么干系呢?

新儒家的“学术”,与论语全书第一个“学”字,完完全全,是两码子事。“学术”云云,既是抽象,便与修行无关;若与修行无关,就别谈孔子。于是,新儒家再多的道德哲学,都难逃戏论一场。而既要标榜客观,当然就得脱离情感;既脱离情感,“悦”“乐”又从何而来呢?孔子又岂是如此?他的“学”,必然具象,一定具体,必结合着生命修行;他的“学”,亦主亦客,先感后知,必结合着情意,故多有“悦”“乐”。

很多人作学问,“学”了半天,还是与“悦”“乐”无缘,这其实是他们学问的体质压根就出了问题。你看学院里,多少的忧郁症!今日的学院,除了量产论文,真要作学问,根本就是条死胡同!看看孔子吧!看看他怎么作学问的!有心学问者,这学而篇头一章的开宗明义,都该三复斯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