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寂寞中领悟生命的非凡之美

人生是一场修行Ⅱ 作者:王彦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生命中蕴藏着无限的美丽。但很多人却不能领悟到这一点,他们常常陷入一种痛苦的人生状态之中,常把人生的快乐定义为财富和权力,驱使自己终日为之奔波劳碌。一旦遇挫,就哀叹命运不济,最害怕的就是一个人寂寞地面对一事无成的人生。而寂寞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里,我们回到了生命本身,回到了最真实的自己。我们在寂寞中领悟生命,就会发现生命本身的不平凡,发现蕴藏在每一个普通生命中的美。

相传佛祖带着众弟子云游人间,每到一个城镇,在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大街上都可以看到人们为了各自的目标而行色匆匆,有的背着包袱,有的挑着担子,有的在大街上大声叫卖,有的在茶楼里大声吆喝,有的坐着马车,有的赶着牲畜,有的拖家带口,有的独自一人……看到眼前的这一切,佛祖问弟子们:“你们看,人世间每天都是一片繁忙劳碌的样子,人们东奔西走,各务营生,同时乐此不疲,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佛祖身后一弟子走上前去,躬身答道:“佛祖,世人整天如此风尘仆仆,劳碌不止,为的不过就是‘名利’二字。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为了得到功名利禄,为了能够过上富贵的日子,而如此疲于奔命。”

“人们有了名利又能如何呢?”佛祖追问众弟子。

另一个弟子双手合十,上前答道:“世人求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敬畏,为了荣耀自己及族人,求利是为了满足肉体和精神上的各种欲望。”

佛祖脸上现出笑容,又问道:“那么,许多自知自己难以富贵,难以得到名利的普通百姓这么忙碌,又是为何?”

又一弟子上前答道:“他们整日奔波劳动是为了得到食物和物品,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所需。”

“那他们吃饭穿衣又是为了什么?”佛祖不停地追问道。

“他们吃饭穿衣是为了能够延长生命,尽享人间的寿命。”一弟子躬身答道。

佛祖平静地扫视了一遍回答完自己提问的弟子,似乎还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他略微停顿之后,又用深沉的声音问道:“那你们知道人的生命有多长吗?”

一个弟子首先应答:“据我所知,凡人的寿命大多都是几十年的时间。”

佛祖摇了摇头说:“你还没有认识到生命的真谛。”

另一个弟子侃侃而谈:“凡人的生命就像树木和花草一样,春天时萌芽吐绿、生发枝叶,夏天时则枝繁叶茂、灿烂似锦,经历秋风秋雨的吹打后,到寒冷的冬天就枯萎凋零,最终回归大地。”

佛祖微微一笑:“你虽然对生命的历程有正确的认识,但只看到了生命的表象,没有参透其中的深意。”

一弟子听完佛祖的话,语气苍然地说道:“佛祖,我觉得生命就像朝生暮死的浮游虫一样,在无限的时光中显得如此短暂。”

佛祖听完后,转身对他说:“你虽能够看清生命的短暂和易逝,但这还不够。”

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一个弟子大声答道:“佛祖,依我看来,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此语一出,四座皆惊,弟子们都看着佛祖,期待佛祖就这惊世之语给出开示。此时,佛祖满意的笑容挂在脸上,他想就此点化弟子们:“答得很好,人的生命就在这一呼一吸之间。有人认为人的生命像浮游虫一样有一昼夜,像花草一样有四季,像凡人一样有几十年。这些理解虽然都没有错,但是都不能帮助我们看清生命的精要。”

生命就在这一呼一吸之间,就在人生的每一个体验之中。不在全然的寂寞中远离各种外在的牵绊,不用全部身心和想象力来体验生命,就不能领悟到生命的伟大和美丽。生命就是一种时时刻刻的体验,生命之旅就是体验之旅。我们只有在寂寞中唤醒早已麻木的内心,重新发现眼前的这个世界,才能得到关于生命的新的感悟。

生命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和思维来对待,我们每个人都要意识到生命的不凡和伟大,对生命保持虔敬,切不可看轻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如此丰富和广袤,但如果你逃避寂寞,因害怕平凡而一味地追逐名利,为此疲于奔波,将所有的心思和注意力全都放在如何才能得到更多的名利上,对其他的一切毫无兴趣,同时把寂寞当成一种煎熬,不愿与内在的自我进行坦诚而又深入的对话,不愿直面那个真实的、疲惫不堪的自我,你就不能把握住那些曾带给自己放松和欢欣的那一个个瞬间,认识不到那一次次平凡的事情背后的意义,也必然不会意识到生命的真谛就源于这点点滴滴的体验和感悟。

生命是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的,寂寞这种最贴近生命本身的状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感悟生命,更好地认识生命中那种不同寻常的美。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大雪数日,千山万树皆银装素裹,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深山之中早已鸟兽绝迹,山路也被皑皑白雪覆盖,整个山林浑然一体。在这种情况下,鸟儿尚且躲避在自己的安乐窝里,就更不用提人了。一切显得如此静谧,如此空灵。此时,却见漫天银白的雪国之中,一位头戴蓑笠的老翁正独自坐在孤舟中,在那弯弯曲曲穿越白色群山的冰冷河流之上,孤独举杆钓鱼,整个世界似乎就剩下这一位安坐孤舟中静静钓鱼的老翁了,这是一种多么寂寞的意境啊。人们在诗人的引导下,把目光投向了那个蓑笠翁。我们不禁开始思索:在这仅此一人的白雪世界中,这个老翁此时正在想些什么呢?是啊,孤独和寂寞像漫天白雪一样包围了整个世界。在如此寂寞的情境下,人们会想些什么呢?如果我们是此刻端坐孤舟之中钓鱼的那个蓑笠翁,我们又会想些什么呢?是慨叹人生的苍凉,还是抱怨生命的平凡?是叹服于大自然的雄浑,还是拜倒于造物主的神奇?是思索人生的意义,还是感悟生命的孤寂?抑或把整个静谧的世界都遗忘,热心期盼能钓到一条肥美的鱼儿,熬成滚烫喷香的鱼汤,在这无限清冷的世界,把它当作人世间最美味的一道餐饭来好好享用?

现在我们已不可能去问当时那个老翁的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了,但我们却为此而猜测了千年,而且还将猜测下去。我们不仅是猜测那个老翁在当时当地想些什么。我们更是在猜测自己在当时当地会想些什么,这才是我们真正感兴趣的。

因为寂寞,我们常常陷入沉思之中。这思索是如此深邃、如此广袤,无所不及,思绪似乎在无限宇宙中纵横,任其飞扬、任其寻觅。生命在这思索中,开始超越时间和空间,开始与宇宙一样变得永恒。

领悟生命需要这种寂寞,需要我们跳出日常生活的藩篱,反思那些我们从未思索就接受的世俗观念。寂寞有时令人窒息,有时让人惆怅。但唯有在这窒息和惆怅中,我们才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我之上,才能更关注我们自身的种种感觉,这些感觉常常为我们所忽视。这感觉因为被世俗观念蒙蔽下的理智所压抑,我们的心灵渐渐只剩下理智这一位权威的主宰者,而我们的生命感觉逐渐麻木,逐渐失去应有的灵敏,我们就这样失去了另一个感悟生命、感悟自我、感悟世界的方式。而寂寞中,我们这种生命感觉再度苏醒,它开始要求我们反思理智所遵循的那一套思想和观念,要求我们追问痛苦郁闷、焦虑不安的根源。我们因此得以更好地认识自我,领悟生命。一旦在寂寞中很好地领悟了生命,我们就发现了蕴藏在生命中每一个角落的美,就学会了享受生命。

生命有时就像一本书,内容极其丰富,有诗、有画、有歌、有故事,有成功与失败、有高尚与卑微、有荣誉与耻辱、有平静与疯狂……我们要学会一个人在寂寞中去静静地阅读这本书、欣赏这本书——欣赏这书中唯美的诗,欣赏这书中静默的画,欣赏这书中动人的歌,欣赏这书中曲折离奇的故事,从成功中,也从失败中,从高尚中,也从卑微中,从荣誉中,也从耻辱中,从平静中,也从疯狂中,去领悟生命,去享受生命。如果我们急功近利,甘于寂寞,就只能对这本书匆匆一瞥,难以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这书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处描摹,每一节乐章,因而也难以领略到这书的丰富,这书的精彩,这书的深邃。如果我们只想翻看自己喜欢的章节,只看成功、高尚、荣誉、疯狂,而没有心思把注意力放在失败、卑微、耻辱和平静上,那我们对这书的理解就只能是片面的,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生命是不完整的。因此,我们就对生命、对世界有了过于主观的认识,这将让我们在今后的处世中碰到越来越多的寂寞,越来越多的惆怅,越来越多的哀叹。

我们要懂得享受生命,就不能沉沦于过去的失败和痛苦中,让它们的阴影始终在幽暗的心灵中徘徊;就不能一味地憧憬未来,用想象构筑一个灿烂、虚假的明天;就不能将自己的今生今世贴上失败的标签,而企图用来生来补救今世的遗憾。享受生命不需要太多外部条件,只需要我们有一颗平静的、耐得住寂寞的心,只需要我们有一双明亮、敏锐的眼睛,只需要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全身心地体验每天的点点滴滴,你就能从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发现生命的精彩。

其实,享受生命就是在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和怡然;享受生命就是在享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和豁达;享受生命就是在享受“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温情和忠贞;享受生命就是在享受“有酒学仙,无酒学佛”的自然和随意;享受生命就是在享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寞和开怀;享受生命就是在享受“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随性和洒脱;享受生命就是在享受“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做鬼雄”的慨然和达观,享受生命就是在享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醉心和向往;享受生命就是在享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美和孤独……

接受寂寞,领悟生命,享受生命,一切原来如此——没有那么多的忧虑和计较,没有那么多的苦心和盘算,没有那么多的渴望和期冀,自在生活、自在享受。生命本来就是这么简单和任性,生命本来就是这么纯真和美丽。只要你肯接受寂寞,接受那个简单、淳朴的自我,美好生命的大门就将向你打开。

生命是造物主赐予我们每个人最美好、最珍贵的礼物,能不能得到它,只取决于你自己是否能够接受寂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