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中国的政府(8)

中国人本色 作者:(美)何天爵


已经提及过的“康熙圣谕”就有专门一章教导人们要行孝道。除了上述24个著名例子之外,其中还有一个例子提倡尽孝,很好地解释了上面的理论。这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常州地区有户姓陈的人家。家族数代聚居,拥有超过700口人。全家人坚持在同一张桌上吃饭。同时他们还养了115到120左右条狗,它们也和人们一起进餐。如果有一条狗没有及时赶过来进餐,其他的狗都会等在食物边,到狗全齐了后再一起吃饭。”“你看,”英明可敬的康熙皇帝教导说,“陈家和谐的家庭环境,甚至将狗都感化了啊!”

也许,没有必要去调查陈家到底有没有养了这些狗,或者是老皇帝受到了虚假信息的欺骗。这个故事恰好说明了向人们灌输孝道思想观念的不同方式和措施,直到它变成所有美德的同义词和一切宗教最高追求。孔子发现了这一思想观念的存在,并在自己的政治伦理中将之一再强调和具体化,增强了孝道的力量。在他看来,孝道是所有私人、国家的美德和智慧的根本与巅峰。两千多年来,他的学说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一个又一个王朝的政策。他的论述被上到皇帝、皇子,小到农民、乞丐的人所一再引用。对孔子话语的引用可以平息争吵,对矛盾冲突做出最终决断。

毫无疑问,中国长期的持续反复的教育模式,与政治制度的基础理论的每一方面保持一致,在维护制度的恒久性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牢固控制住了统治下的人民。

中国的政治制度保持长盛不衰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国家事务的管理者都是从人民大众中选拔出来的。整个皇室,除了皇帝外,没有多少人占据政府的职位,也没有多少人对国家事务表示过兴趣。皇帝有一份长长的亲属名单:年长的和年幼的儿子、女婿、近亲和远亲侄子等等。但是皇帝只给当中的一部分人封爵,也不存在皇室成员占据政府显耀职位,获取肥利的情况。皇帝赐封的那些爵位一直以来都空有其表,仅仅带着荣耀的光辉;它们仅仅是对个人突出成就的褒奖,不能成为升官提职的标准。从某个角度讲,这些爵位可以世袭,但是很快就会消逝。因为朝廷规定每一代人要依次降级世袭爵位。即使皇室成员也不能例外。笔者曾多次雇佣了一位小工。他的家族与皇帝有血统联系,曾经被赏赐佩带黄腰带;现在他是一名泥瓦工,每天赚六美分工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