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绪论(2)

中国人气质 作者:(美)明恩溥


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人已经使他自己成为许多国家事务中的一个因素,可以看出,中国人是不能压服的;也可以感到,他们又是不易被理解的。实际上,除非在中国,在任何其它国家都不可能正确地了解中国人,然而依然盛行这样一种说法,认为中国人是一组无法完全理解的矛盾体。全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与中国交往的几百年已经逝去,我们终究没有明白地解释这样一个道理,为什么我们至今不能像认识复杂现象的其它秘密那样,真正认识中国这个民族。

对这卷书的另一个更为严肃的异议,是作者不具备写这书的资格。在中国生活了二十二年这个事实,并不能保证他有能力写书论述中国人的气质,就如一个人在银矿滚打了二十二年,并不足以证明他适于写作一篇关于冶钱或者金银二本位币制的论文。中国幅员辽阔,一个从未走访过她一半以上的省份、而只在两个省居住过的人,当然没有资格对整个帝国作出概括。这些文章最初是为上海的《北部中国每日新闻》(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写的,无意广泛传播。然而,一些论题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大不列颠、美国和加拿大都引起兴趣,作者应要求把这些文章重新编写成书原注:中国人气质,于1890年在上海出版;在中国和东方广泛传播,两年前售空。。

第三点异议,是一些人提出的,认为阐发的部分观点,特别是那些关于中国人伦理特性的看法,会引入误入迷途,产生错误判断。

然而,应该记住,人的印象不能如统计表那样,可以精确到分毫不差。它们就如相片底版,没有两张底版是完全相同的,可是每张都可以真实地映现一些其它底版无法呈现的图像。相片的底版不同,透镜不同,显影又不同,结果相片也就不相同了。

许多久居中国的人,对中国的了解远远超过作者,他们与作者的意见实质上是一致的;另外一些人的判断也理应同样受到尊重,想来在一定部位增添一点儿更明亮的色彩,可以使过于单调的画面更为逼真。无疑,考虑到这些正确的意见,这本著作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增补。然而这次出版急迫,原本讨论中国人气质的三分之一篇幅被省去了,但是仍然保留了最重要的部分,并新写了“知足长乐”一章。

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赞美中国人所具备并显露出的优点。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种危险,这就是屈从于既定的看法,给予中国人超过实际的道德荣誉———这是一种比不分皂白地贬低还严重的有害做法。由此联想到萨克雷,曾经有人问他,为什么在他的小说里,好人总是愚笨的,坏人却是聪明的。对于这人问题,这位伟大讽刺家的回答是:他有眼无心,没有深入思考眼见的事物。譬如有一幅橡树的木刻画,要求观察者从橡树的轮廓中发现拿破伦在圣·赫勒拉岛的侧身像,低头抱臂站着。但是长时间注视之后,往往看不出任何这样的侧身像了,似乎其中必定有错,而一经清晰地指出,就会感到看见画而看不出拿破伦是不可能的。搂照同样道理,许多事情在中国每一次出现时,人们往往视而不见,而一经看出,便经久不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