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礼节(3)

中国人气质 作者:(美)明恩溥


中国的礼节时常体现在礼物的形式上。这一点,前文已经说过,是给受礼者“面子”。赠品有固定的式样。一个常与中国人打交道的外国人,总会收到一些点心盒,用干净的红纸包着,里面着着油腻的糕点,他根本不会吃的,但是送礼者绝不收回,即使受礼者一再表示(被逼和无路可走)他不得不把这些点心全部送给别的中国人,也无济于事。

中国的礼节并不意味着禁止人们“对礼物吹毛求疵”。经常会有人询问礼物的价钱,客人跟男、女主人告别时常说:“给您添麻烦了,让您破费了!”

一位外国人曾被邀请参加一次婚礼。婚礼上有丰盛的糕点,宴席进行中,他看到有人端上一个盘子,里边仅有两三块糕点,端盘人夸耀糕点热气腾腾(如果你喜欢热的话)。他们首先端给外国人,以示把他当作贵宾,而他却谢绝了。由于不可明言的理由,婚宴似乎投入一层阴影,那个盘子撤下去了,没再传给其他人。其实这是当地一种习俗,每位参加婚礼的来宾都要送一份礼钱。在客人还在席上时,就开始收了。但是,按照中国人的观念,直接说收钱是不适宜的,于是就以送热糕点为托辞。每个在场的人都明白这种礼节的含意,只有那位信息不灵的外国人蒙在鼓里。他错误地谢绝了糕点,使得别人不便当时拿出自己的礼钱。以后,他又应约参加这一家的下一次婚礼,这位外国人有趣地听到婚礼主持人在汲取了上次宝贵的经验后,比西方人还坦诚地对来宾说道:“这是送礼钱的地方,请放到这里!”

中贬低了中国礼节中的繁文缛节之后,我们仍然有必要在社会交往方面向中国人学习许多东西,因为他们建立了完整的原则。我们应该保持我们的真诚,抛弃我们的鲁莽。西方人的坚强独立掺入适当的东方人的温文尔雅,将是再好不过的了。

然而,许多西方人并不能从这个观点看待事物。笔者的一位熟人,在巴黎住了许多年,不知不觉接受了那里的习俗。回伦敦的时候,向每一个遇到的朋友脱帽鞠躬。一次一位朋友无情地回敬了他的致意:“老家伙,睁眼看看,这没有你的法国猴子耍杂技!”倘若谁能够集东西方精华于一身,那么他将是幸福的,将可以安然地行进在狭窄、荆棘丛生的中庸之道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