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误解的才能(1)

中国人气质 作者:(美)明恩溥


第七章  误解的才能

一个外国人学了点儿汉语可以用以表达思想的时候,首先发觉的是说汉语是中国人显著的天赋,外国人很难学会。令外国人痛苦和惊讶的是,他说的汉语,人们很难听懂。于是,他更加勤奋地重新投入学习,几年下来,他自信能够与公众打交道,或与个人讨论种种课题。但是,倘若你遇到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尤其是从来没见过外国人的人,你初次开讲的时候,就会同样感到痛苦和惊讶。对方明显听不懂。而且,他显然不打算听懂。他根本不注意你说了什么,也不跟着你的思路,只是打断你的话说道:“你说的话,我听不懂。”他面带一种优越的微笑,仿佛嘲笑一个聋哑人在挣扎着发出清晰的言谈,他好像在说:“谁能认为,人们能听懂你的话你没有讲汉语的天赋,你应该忍受这个缺陷,不再困扰我们,你说的汉语,我们听不懂。”你不可能总保持沉默,常常忍不住向对方发火,问题:“你听不懂我这会儿说的什么吗”“不,”他答道,“我听不懂你的话!”

对于中国人的误解能力,还有另外的体验,这就是即便字词听得很懂了,但由于忽视了细节,意思也传达不清,甚至完全听不懂。“在远东的外国人”,需要准备一大串词语,用以表达“在这种条件下”、“有条件的”、“出于这种理解”等等意思。事实上,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会出现这样的短语,也不会感觉到需要有这种短语的时机,而外国人却是不同的,说话时需要加这些限制性短语。对时态的表达也同样如此,中国人是忽视的,外国人却不得不注意。

在中国,所有与人相关的事情中,最需要避免误会的是钱。倘若一位外国人交付商品时(在中国人看来,这是外国人的主要作用),将来完成时态就像“军需品”一样急需了。“你将来干完活儿以后,就会得到钱。”但是汉语中没有将来完成时,也没有其它任何时态的标志。中国人只是简单地说:“干活,挣钱。”后半句话,是植根在他心中的主要观念,全然没有“时间关系”。于是,他一给外国人干事,就立刻希望得到钱,以便“吃饭”似乎他如果不遇到这件外国差事,就没饭吃了!我们必须重复一个永恒的警告,在中国的交易中,必须避免在钱的价值上产生误会。谁得钱,谁不得钱,什么时候得,得多少,是银锭,还是铜钱,银锭的成色与重量,铜钱多少算“一串”———对于这样的细枝末节,实际上是不可能有一律和固定的理解的。倘若与建筑者、经纪人,或者船夫订一项有关合同,在他们那方要做一定的事情,尽一定的职责,由于预先不可能知道精确的数目,于是在说明中也就不可能周严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