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智力混沌(3)

中国人气质 作者:(美)明恩溥


对一个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来说,任何想法都令他诧异,因为他肯定心理上没有准备。他不明白,是因为他没期望要弄明白,他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活动一下心智,因为他已经完全陷在习惯性的状态中了。他的心智就是一门生锈的滑膛的旧炮,架在腐朽的炮座上,瞄准前需要调整方向,然而肯定还是击不中。因此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问一个中国人一个简单的问题,譬如“你多大岁数了”他会茫然地盯着问话的人,反问道:“我”你答道:“是的,就是你。”他惊得振作起精神,准备回击般地答道:“多大岁数了”“是的,多大岁数了”他再次调整注意点问题:“我多大岁数了”“是的,”你又说,“你多大岁数了”“五十八了。”他终于明白地答道,他的心智现在才进入了正常运转。

智力混沌的一个突出例子,是中国人普遍有一个习惯,这就是用事实本身来解释事实,不追究其中的道理。你问一位中国厨师:“面包里为什么不放盐”得到的解释只是:“我们在面包里就不放盐。”“你们这个城市有这么多、这样好的冰制食品,为什么不留一点儿过冬”“不,我们这儿冬天从来没有冰制食品。”一位拉丁诗人,信奉这样一句格言:“一个了解事物原由的人,才是幸福的。”倘若这位诗人住在中国,会把这句格言改为:“试图寻找事物原由的人,是要倒霉的。”

智力迟滞的另一个标志,是一个怀有一种想法的普通人,不能原原本本地把这个想法传达给另一个人。你让A把一些事情告诉B,以便使C藉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在中国是一种最愚蠢的做法。不是因为当事者不了解事情的重要,没有把口信传到,就是口信传到C时,已变得使C不能理解了,或者变得与原来的意思完全不同了。在这样一部复杂的机器中,以为三个齿轮会运转自如,配合默契,没有一点儿损害产品的摩擦,乃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即使是具有相当智力的人,也感到接受和传达一种想法时不添枝加叶或不有所保留是很困难的,恰如一根直棍倒映在清水中时,会被扭曲成折断的样子。

善于观察的外国人处处都可以遇到这种特性的例证。你就一些反常的行为问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得到的简要回答是:“就是那样的。”含混不清的答复,总是附带那么几个令人恼火的常用词。既有表示疑问意义的“多少”,又有表示肯定意义的“几个”。你问:“你在这儿呆了多少天了”答道:“噢,我呆了几天了。”汉语里所有意义模糊的词中,最模糊的是人称(或非人称)代词ta,不加区别地表示“他”、“她”或“它”。有时候说话的人要指出话题的主语是谁,就含混地朝那个人家的方向挥挥手指,或者朝最近听说那个人的地点指一指。但是更经常的情形是,单音节的ta,从整体意义上足以看作是一个关系代词,一个指示代词,和一个指定形容词。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中国人的谈话,就像英国法庭上的证人出示证词一样,按以下方式描述一场殴斗:“他拿着一根棍,他也拿着一根棍,他使劲打他,他也使劲打他,如果他打他像他打他一样狠的话,他就会杀了他,而不是他杀了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