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缺乏公共精神(3)

中国人气质 作者:(美)明恩溥


我们经常提起这样一个话题:中国人到底有没有爱国心这不是一个用一两句话就能回答的问题。中国人,尤其是学者,有着强烈的民族感情。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轻视外国人。外国人的发明创造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近几年,湖南省的反外国檄文如洪水涌来,作者们对外国人恶意诽谤,试图引起混乱,把外国鬼子赶出中国。在中国人看来,出版这些文章的动机,就如同我们看待反无政府主义者一样,是值得称选的。檄文的出现,一部分是由于误解,一部分是由于西方民族也有民族憎恨。许多中国人认为,这种攻击是爱国主义的充分体现。那么,这些人究竟是为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写,还是为报酬而写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论证的命题,而不是让我们在现有证据的基础上,相信他们是爱国的。我们并不是要说,不关心目前鞑靼朝命运的人才是爱国的。不过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大多数人对各朝各代的感情都如同现在———极度的冷淡。孔子曾在《论语》中,意味深长地说过一句话,表达了上述感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一半是结果,一半是原因,导致了中国人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事情不感兴趣。

赫克(Huc)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1851年,道光皇帝驾崩时,我们正好离京外出。有一天,我们在一家客栈饮茶,遇到一些中国人,我们想发起一场小小的政治讨论。我们谈到皇帝的驾崩,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定会引起在场的人的兴趣。我们谈了对皇位继承的焦虑,当时,还未公开宣布谁来继位。我们说:‘你们说说看,皇上的三个儿子中,谁会继位如果是大儿子,他还延用现在的政府体制吗如果是小儿子,他还小。据说,大臣分为两派,他倾向哪一派’我们又简短地提出了各种猜测,以引导这些良民说出他们的看法。但是,他们几乎无动于衷。我们一再抛砖引玉,想听听他们对继位一事的看法。然而,对我们的建议,他们只是摇头做答,继续喷云吐雾,大口饮茶。他们的冷漠渐渐激怒了我们。这时,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离开椅子,走过来,像父亲似的,把两手放在我们的肩膀上,冷笑着说:‘听我说,朋友,你为什么要让这些无聊徒劳的推测来劳心、劳神呢大臣们关心此事,他们拿的就是这份俸禄。让他们拿他们的俸禄去吧但是,别让我们操这份心。我们一无所得地关心政治,岂不成了最大的傻瓜’‘是这么个理儿。’其余的人附和着,接着告诉我们,茶凉了,烟斗空了。”

我们还记得,1860年,英国军队进攻北京时,用的是从山东人手里买的骡子。天津和铜川为了各自的利益,也签订了投降条约,只要英法联军不侵犯他们,他们同意向英法联军提供一切。连苦力也是从香港雇来的中国人,当这些苦力被中国军队俘虏,送回来时,他们的辫子被剪掉了———不难看出,如果说中国人有爱国精神和公共意识的话,其含义也不同于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解释。

当人们必须站起来,反抗统治者的压迫苛捐杂税时,总有一些人带领大家反抗,迫使政府妥协让步。事后,无论政府如何处理“愚蠢的”大众,带头的人都要为公正的结果付出自己的头颅。为事业冒风险、甚至毛掉性命是公共精神的最高体现。

中国历史上的动乱年代,尤其是改朝换代时,忠诚勇敢的人往往挺身于危难中,义无反顾地献身于他们崇仰的事业。这些人不只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也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人在具有公共精神的领导人带领下,可以表现出最无畏的英勇气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