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不讲究舒适和方便(7)

中国人气质 作者:(美)明恩溥


这么多的实例,已经能够证明中国人对舒适的漠视。引证更多的实例说明中国人不注意方便,也并非难事,其实略举几个例子也就足够了,中国人骄傲地自称为文学的民族;事实上,也是世界上的一个文学民族。笔,纸,墨,砚,称为“四宝”,是他们现在的“文房”的必备品。但是,很明显,这四件不可缺少的文具,没有一件能随身携带。需要的时候,不能随手使用,即便四件都有,也是徒然,缺少第五件物质,这就是水,需要用水研墨。事先不掌握相当的技术,就不能耐心地把纤细的笔毛弄软;倘若是外行,或者经验较少,就一定会损伤笔毛。中国人没有像铅笔一类的用具替代毛笔,即便有,也无法削铅笔,因为他们没有小刀,也没有装铅笔的衣袋,在谈中国人节俭品格时,我们预先努力对他们高超的技艺作了公正评价,他们的用具不顺手,制出的产品却很出色,但是又不能不承认,在西方常常见到的节约劳动力的方法,在中国却不为人知,在欧美现代化宾馆里,设有各种开关和按钮,,宾客尽可得到他需要的所有东西———热水或冷水,灯光,供热和服务但是在中国十八个较发达省份最好的客店里,也都像住在下等宿舍,店主强制他的住客,一感到不合乎要求,就走到他的房间外边,用最大声音叫喊,似乎不希望房客安静和便利。

中国人的许多日常必需品,是不能随时购置的,仅在无规律的小贩出现时,才能偶然买到。其它时间,一个人就感到自己坠进苏丹的腹地,连基本的日常供应都令人担忧。在城里,每个行人夜里都要打灯笼,可是至少在有些城市,仅是小贩巡回叫卖时才打灯笼,他们要在这时候推销货物,就如我们的送奶员或卖鲜酵母的小贩所做的那样。在中国,城市人口的比例是不能大的,因为在这个国家里,交通限制约束着所有的人,无一人能够例外,例如,有些地区,习惯于在二月份出售建房木料,同一根木头时常从一个集市带到另一个集市,在城里拖来拖去,直到售出,或者拖回他们的出发点。如果一个缺乏经验的人,不加思考地希望在五月份购买木料,他将很快明白东方一位智者所说的话:“在这个世上,机会只有一次。”

在谈节俭特性时,我们说过,中国人的大多数工具都不是成品,顾客买各个部件,然后按自己的意思组装,这是不符合我们西方人要求方便的观念的。

笔者曾经派一个仆人去买一把斧头,劈木材。市场没有,他带回十四个大马蹄铁(进口的)顶替,请铁匠打成矿工的尖嘴锄模样,又请木匠安了一根把,全部价钱比买一把外国的好斧头还贵得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