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不讲究舒适和方便(8)

中国人气质 作者:(美)明恩溥


在中国一些不方便的事情中,立刻给西方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缺乏卫生设备,譬如在北京,无论何时,都使人觉得应该试图把排水道治理一番,然而新产生的弊害比他们计划治理的要多得多。一个人不论在中国居住多久,他都总是处于悬而未决的心理状态,对时常浮起的最感兴趣的问题不能做出判断:在中国,哪里是最脏的城市?一个从北方省份来的访问者,对一个旅居厦门的人声称:中国南方城市与北方城市相比,北方最令人烦恼。为了对这个假设作出评判,他们横贯游览了厦门,结果发现出乎预料的干净———那是就中国城市来说的。出于对归化之乡优越性的嫉妒,厦门的旅居者说,观鉴时有一个不利情况,这就是刚下过一场大雨,冲洗了街道。观览福州的时候,旅行者认为发现了中国最糟的城市;访问宁波的时候,他确信这一个看法了;到达天津时,加倍确信。最终,毫不奇怪,他怀着坦诚与公正的心情重温在北京时的看法,诚恳地撤回了原来的观点,认为南方比北方更糟。

对中国设施不方便之处进行思考之后,在西方人头脑中留下三点主要印象:缺少邮局,道路状况不好,货币流通不佳。私营公司自然是有的,可以把信和包裹从中国的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但是与整个帝国相比,他们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容纳的区域也是很微小的。在讨论缺乏公共精神的时候,已经说过中国的道路。山东有一条数十公里长的穿山公路,窄得只能通过一辆马车。路标设在每段路的末端,车辆上午朝一个方向行驶,下午朝另一个方向。无论什么时候,一变天,中国人就只得呆在家里了。这是因为中国人的装服———特别是中国人的鞋子,我们已经描述过,是不防水的,中国的道路,我们也已知道,下雨就满泥泞。在西方,把下雨不敢出门的人称为呆子,然而在中国,把下雨不知留在家里的人叫做傻瓜。

中国语言中最常见的特点之一,是惯常表达祈使的意义,由两方面的意思构成,一个意思是“遇雨即停”。官方机构可能例外,地其他人来说,天气骤变、将降大雨时,所有的人都随之放弃职守,这种观念就像进行过手术一样钻进中国人的脑壳。对于急迫紧要的公务,这句谚语应该反过来,即遇雨不停,然而并非如此。我们听说一个无疑很强固的中国炮台,处于最重要的地位,装备最精良的武器,例如克鲁伯长枪,提供外国训练的队伍,然而每逢下雨,岗哨上的人全都明智地退进哨塔,视野之内没有一个人影。他们是“遇雨即停”!1870年天津大屠杀,被残杀的人本来会翻四番,然而一场及时雨使奔往租界的暴徒滞留在路上了。阵雨是中国敌对区的外国旅游者最理想的防身武器。我们确信,从两英尺高的水管里喷出的强劲的冷水柱,五分钟之内就能把最凶恶的暴徒驱散,这是一个外国人曾经在中国看见的。葡萄弹也没有这样有效,因为许多人会停下来捡拾废弹,然而对于冷水,每个中国人从汉朝以来就像猫一样怀着厌恶。不论来自国外还是国内,他都一律看作是致命的祸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