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忍耐与坚韧(1)

中国人气质 作者:(美)明恩溥


第十七章  忍耐与坚韧

“忍耐”这个词,包含三层完全不同的意义。首先,它表示没有怨言、不生气,没有不满情绪地长期等待的行为或品质;其次,表示默默地忍受苦难、对灾祸泰然处之的能力或行为———镇静的忍耐力;再次,也可以作为坚韧的同义语使用。显而易见,这一组性格在中国人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对个别中国人的特性进行分别考察当中,最能显示他们处于不利地位而镇静自若品格的,就是这种忍耐与坚韧的特性。中国人的这些气质,与他们的“麻木不仁”、“缺乏时间观念”以及最能体现中国民族忍耐与坚韧品格的“勤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已经在这些课题的论述中表明这是中国人特性中的主要美德之一,但是由于是附带的述及,必然显得杂乱,尚需以更为全面的论述加以补充。

在像中国这样人口稠密的国家中,生活降低到最低水平,实在是一种“生存挣扎”。要活命就必须有生活资料,于是人人都得竭尽全力去争取。中国人可以说是“把贫穷化为一门技巧”。赤贫和为了生存所做的艰苦斗争,从来不能使人变得勤快;但是一个人或一个种族,被赋予勤劳的天性,贫穷和苦斗就会成为最有效地发展勤劳品格的条件。同样的条件也将发展节俭的品格,如我们所见,这是中国人突出的品格。这些条件还可以促使人忍耐与坚韧。猎人和渔夫懂得他们的生计靠的是行动的诡秘与谨慎,必须耐心地等待时机,无论他们属于“文明的”、“半文明的”、或“野蛮的”种族,他们必然是诡秘、机警和有耐心的。多少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谋生条件,经常是最为恶劣的,因而他们学会把最发达民族积极性的勤劳与北美洲印第安人消极性的忍耐结合起来。

中国人甘愿为了很少的报酬,长时间地劳动,因为报酬再少,总比没有好。多少代的经验使他们明白,勤奋并不能使他们找到通向美好机会的门径,而西方人认为一个人只要勤奋就自然可以获得这种门径。所谓“自然”是指条件适宜时,就必然产生这种结果。不消说,每平方英里五百人的密度是不利于验证下列格言的:勤劳与节俭是幸运儿的双手。然而只要能得到报酬,中国人总是满意地辛苦劳动,而这种满意正反映了他们忍耐的美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