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忍耐与坚韧(3)

中国人气质 作者:(美)明恩溥


人们遵从了这个奇异的圣旨,竟然取得成功。“国姓爷”后退了,终止了攻占大陆的打算,只满足于把荷兰人赶出台湾。康熙最后封他为“靖海将军”,把他安抚并消灭了。每个外国人读了这段奇特叙述之后,必然都会同意《中央王国》(Middle Kingdom)一书著者的评论:一个政府既然有足够的力量迫使这样多的沿海庶民离开城市、乡村,承受巨大损失,退入内地,就应该有能力装备一支舰队,去平息那些对荒芜家国的骚扰。

中国政府另一桩表现出坚韧性的例子,也不亚于上述的事例,对此,在华侨中仍然记忆犹新。1873年,中国将军左宗棠受命清政府,进军巴克尔和哈密,平息伊斯兰教徒起义,这场风波开始时只是星星之火,后来像野火一般燃遍整个中国西部,波及中亚。面临的困难是这样巨大,几乎不能克服。当时在华的外国报刊纷纷嘲笑左的承诺与清政府的昏庸,讽刺他们竟然力图筹集贷款去支付高昂的军费。然而左的军队在到起事地区的一年之内,就进军天山两侧,横扫起事者。他们进入一个地区的时候,军需供应不足了,军队转为屯田,耕耘土地,种植粮食,支持以后的军需。这样,耕田和进军轮回交替,左的“农垦大军”彻底完成了它的使命,其伟绩可以作这样的评价:“在任何现代国家的史册上都是最卓著的。”

在我们眼中,中国人忍耐力的最主要特色,在于毫不抱怨、泰然若素地忍受痛苦的能力。据说,检验一个人真正秉性的方法,是在他寒冷、潮湿、饥饿交加的时候,研究他的行为。如果检验结果满意,就给受考察的人以好处,“温暖他,烘干他,填饱他的肚子,于是就会造成一个天使般的人了”。在当代文学中,有一个常见的看法:如果剥夺一个英国人的一顿饭,他就会像失去幼子的母熊一样凶暴。不难看出,这种情况不但对于英伦三岛的居民适用,而且对于整个盎格鲁一撒克逊民族适用。由此可见,当我们拥有所值得自豪的文明之时,还得首先填饱肚子。

笔者曾经看见大约一百五十个中国人,其中多数人走了几英里,前来参加一次宴会,结果遇上了可怕的令人失望的事情———本来指望十点钟就可以坐下来饱餐一顿,这是他们当中许多人当天的第一顿饭,但是出乎意料,又来了许多人,于是先来的人只好饿着肚皮站在一边,伺候那些宾客。后来者津津有味地大嚼起来,这种从容吃喝的风度,正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比我们先进多了。先来的那些人如此长久、如此耐心地等待着,然而在开饭之前,又与起初一样出乎预料,来了一些不速之客,必须再行延迟,令人更加恼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