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知足长乐(1)

中国人气质 作者:(美)明恩溥


第十八章  知足长乐

我们已经看到,中国人忍受病痛的能力是令人惊异的,对于我们来说,体验最多的,是他们还具有一种不可理解的能力,这种能力已被恰当地称作是一种心理矛盾。纵然他们的环境明显无望,也不显得失望,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似乎是在作无望的挣扎,时常反对抱有希望。特别是十九世纪末叶,大多数其它民族都有一种躁动不安的特性,在中国人当中却没有察觉这种特性。“一个美好的时代正在到来”,他们却不怀抱最终可能引导他们走向这一时代的希望,甚至不设想有这样的时代在期待着他们。

但是“忍耐”与“坚韧”,决不能涵盖中国人这方面特性的全部内容。我们也必须考虑他们能在经常不幸的环境中保持心态宁静的特点,我们把这种长期愉快的精神状态称为“长乐”。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唤起对这种特点的注意;我们或许还偶然提及某些值得思考的事情,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这些特点的考察。

使用“知足”这个词语,并不意味中国的任何个人对他的财产满足,达到了不希望改善环境的程度,中国人的知足,在我们谈论他们的促守性时已经有所领会,而在考察他们的生活制度时,则最为显而易见了。他们不希望改变制度。这是中国大多数人的脾气,我们毋庸置疑。这是观察总名为“保守性”的生活现象时所得出的一种模式,同我们已有记载的所有民族一样,在这种保守模式上,中国人同是值得注意的例子。很明显,中国社会的保守观念,渗入全体民众,源远流长,任何对命运安排不满的实际表现都会受到强有力的压制。他们自然感到不幸,但是他们认为不幸是不可避免的。严肃地一致地采取这种观点的人,之所以不可能致力于推翻已经建立的旧秩序,只是因为他们自身所承受的压力实在太沉重了。中国的知识阶级在思想和行动上实际发挥着领导作用,这是任何其它国家不能相比的。但是知识阶级坚定不移地作着这样的规劝: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来说,现存制度是所能实行的最佳制度。在中国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广泛、多样的经验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实例教训,教育中国人认识到:在他们的制度中,还能进行任何实质性的改良尝试。这种顽固的保守主义是这种经验缓慢积累的自然结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