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蓄势待发(1)

汽车业的黄金十年 作者:博斯公司


概述

我们有幸能够生活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期中。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萎缩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而正是在这种时期——也只有在这种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结构转型能够得以实现。铺天盖地的文章与言论都述说着中国在汽车业市场中的崛起,然而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现状:这个被称为“支柱型”的行业中,还存在着许多结构上的问题。作为探讨中国汽车业的“三部曲”之一,本文将具体讨论金融危机到底如何促成中国汽车业的重组。

大胆的市场预测源自对产品与科技的自信,这使得全球的汽车产业一直面临着生产力过剩的问题。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各企业开始寻找保守的财务措施,因而,积极进取与乐观向上这两个品质就首先成了经济危机的牺牲品。这种保守,具体体现为企业大量地减少开支及资产出售,以便更好地控制规模并扭转亏损的局面。经济危机在2008年第三季度的加剧,将全球经济带入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倒退期。此次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随着全球商业圈同步性越高、全球市场相互依赖性越高,扩散的速度也就越快。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旗下的Merrill Lynch Global Wealth Management and Capgemini Group编纂的《全球财富报告》(World Wealth Report)显示,全球GDP在2009年下降了2%。

在以往的经济危机时期,美国总是站出来力挽狂澜并给全球带来希望。美国在2009年2月实施了8 380亿美元的经济扶持方案,用于创造就业机会并刺激经济复苏。然而大多数专家认为全球经济至少要到2010年才能进入恢复期。美国众议院2010年8月10日投票通过了26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总统奥巴马签署了法令,以求振兴美国经济。因此,各国仍然在寻找新的领头羊与经济回暖的迹象。中国多年来的高速经济增长,为全球的稳定性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威胁。两位数的GDP增长持续了多年之后,最终在2008年骤降到了91%。虽说如此,这种差强人意的增长率在其他各国经济负增长的情况下仍然引人注目,中国也正因此而成为全球的主导市场与经济复苏的初始地。

关于中国成为全世界国家中国内市场汽车销量第一的报道已经见惯不怪了。2009年全年中国的汽车销量以1 3645万辆超过了美国的1 043万辆。

中国汽车业在2003年的市场规模为456万辆,而2008年达到了967万辆,增幅超过100%。这其中有60%(即591万辆)的汽车为乘用车(不包括客车、卡车和其他商用车)。

2009年,中国汽车累计产销突破1 364万辆,同比增长再创新高,乘用车产销首次超过1 000万辆。中国有着如此骄人的成果,也许有人会想:中国汽车业的政策制定者们是否会因此而沾沾自喜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们知道,中国想要打造健康持久的汽车业,就必须抓住此次经济危机的机会进行必要的结构调整。

全球性经济危机在中国的体现

汽车的销量只体现了一小部分问题,我们在草率定论前必须更进一步地深入调查。前文提到过,中国的总体GDP在2008年虽然增长了91%,但却大幅度低于前一年的增长率。近两年来通货膨胀率不断增长,这种增长趋势受到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影响,在2008年达到了6%。另外,全球投资企业受负债压力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FDI)也明显减少。上述几个因素,对中国的持续性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工业生产量下降53%

·货币供应量下降12%

·汽车出口量出现近十年来的第一次下降

·年出口增长率下降9%

·2 000万外来打工人员失业

·610万应届大学生等待就业

中国为刺激经济做出的努力

中国政府认识到此次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并进一步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从而帮助中国实现总体GDP增长8%的目标。这些措施可被划分为四类:

拉动内需

·为农民的家电产品及运输机械的更换提供财政补贴

·汽车购买税率下调5%

·住房交易税与利率下调

·放宽消费信贷政策,从而鼓励个人消费与家庭消费

助长支柱产业

·在2009年1月至2月间,针对关键产业提出10项鼓励计划

·鼓励产业整合与科技提升

·刺激出口并鼓励自主品牌开发

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9年1月新银行贷款增至16 000亿元人民币

·政府拨款支助基础设施与公共保险体系

·2008年五次下调银行利率

·降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要求

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鼓励中小企业及服务业发展

·资助国有企业,从而缓解裁员压力

·免除或补贴企业的社保费用,从而减轻企业的负担

·为外来从业人员及毕业生提供专业培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