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 成功三秘横空出世(2)

国学与新经济学:《大学》启示录 作者:李国旺


唐代崔护在《题都城南庄》中感叹: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因为大自然对于人类来说太奇妙、太伟大、太深奥,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无情并无尽地展现着,同时表现为空间上的升跌缩胀,所谓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自然造化,确实奇妙无穷。

二是人类由于具体情感的功能,因此对于类似太阳与月亮周期运动现象主观地赋予了情感功能,并以此作为情感投射的对象,因此,经常出现“多情却被无情恼”的现象。这种情感,如果代代相传,则会逐步形成民族潜意识,这种民族潜意识在外在因素如太阳活动周期变化的条件下,就可能出现周期的群体情绪“癫狂”。

宋代苏轼有首《蝶恋花》,就是表达了人们面对自然的周期运行,往往出现抛锚情感而自寻烦恼的现象,抛锚的情感与变化中的天地周期运动往往出现时空错位,故而人类多情的诗人往往因移情烦恼,但成功人士不为外物所左右,坚定自己的目标。苏先生是从政的理性人,但他却有太多的诗人气质,你看他在晚春时节有多“烦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根据我们上面的讨论,表面上人类情感的波动周期,其背后隐藏着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周期运动的合力结果,有周、月、年、5年、7年、8年、17年、21年、36年、49年、64年等。时空转换,人们的情感却可能永远抛锚在过去的时空中,这是我们认为童年回忆最美好和妈妈的饭菜最好吃的基本道理,也是现代行为金融学揭示的人们在投资过程中的家乡情结和处置效应的情感原因。

苏轼老先生在《江城子》中怀念亡妻,所以感人,就是因为此词充分表达了人类对于逝去亲人的真实的感情留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三是人类的情感变化是有周期的,不过即使人类知道其情感周期,但情感周期却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人类无法控制情感的周期运动。试问,为何小小的月亮让人如此牵肠挂肚?为何人类对于月亮如此地迷恋?我们相信,苏轼老先生《水调歌头》中的解释不一定很周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如果按照宋代的科学水平进行“格物”,确实感叹“此事古难全”,人们只能望天兴叹,无可奈何。如果我们从宋代的情境中将镜头拉回到当代,引入现代天文物理科学时,一切就明白了。现代物理学认为,站在越高的维度,物理学揭示的真相越简单。

人类活动的空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在太阳系内仍然受制于以太阳、月亮、地球三角关系组成的时间力量。这样,无论是人类的经济活动,还是政治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国家政策、国际力量、机构力量和个体力量间的博弈都将以时间为背景展开。时间是空间的表现形式,无论历史如何演变,无论人类的情感如何变化,永远离不了对太阳的崇敬、对月亮的依恋和对地球的依赖。因此,太阳、月亮、地球三者在人类的情感中分别扮演了父亲、爱人和母亲的角色。如果明白了三者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我们就明白古代诗人对于月亮情有独钟的原因了。

时间流逝着,但人类的情感却抛锚于古代人类曾经的爱恋者;一旦人类的情感由诗人的个体感情深入了民族潜意识、由诗人的情感化为人类共同情感的时候,人类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也必然出现圆缺阴晴和悲欢离合的现象。

宋陆游在《钗头凤》中表现对前妻的感情,历来为人赞叹: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种情感现象,在当代资本市场,行为金融学通过心理研究得出结论,称其为群体非理性的“周期运动”。这种周期运动出现在自然界,也出现于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这就是个体面对天地运行和社会经济运行时无法把握“命运”的原因。陆游在宋代,在以“孝”为核心的“修身齐家治国”的文化大旗下,无法摆脱母亲之命,只能休了自己心爱的妻子,但他的感情却无法“休”掉,仍然抛锚于前妻身上,只能在悔恨中度过余生。

其次,“不与地斗”,是因为孔子不仅强调要讲究顺天而行,还讲究人要与自然和谐。仁者,本质上是爱人的意思,扩展开来,还要爱自然。这是因为人类消费的一切,除了太阳的热能外,都是来自于地球的产出。热爱自然,才会珍惜地力,讲究最少的投入产生最大的福利,形成环境友好的格局。

孔子认为,人生在世的荣华富贵、光宗耀祖不过是实践道行的副产品,实践“仁”的道德,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仁人君子”,才是成功人士的人生目标。孔子追求“仁”的现世的目标,与释迦牟尼教导他的学生人生目标是追求无上的正等正觉、了悟宇宙人生大道的出世主张虽然很相似,但又不同。孔子主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为追求实践生命中与世俗大道的成功,不受“我相”所束缚,要求“士志于道,而耻衣恶食者,未足与论也”,他认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因此,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而不追求人生最大的本质要求,人们是无法得道的。

但是,孔子认为如果饮食不当也会影响得道,因此,孔子认为环境友好的最大内容,首先在于人类的饮食方面。春秋战国时代,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人均寿命30岁,孔子得享73岁高龄,长寿之道是因为有良好的饮食习惯。

孔子在饮食方面有“八不食”原则:“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即变色变味不吃、陈旧不吃、不鲜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作料不妥不吃,还不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熟肉,看来孔子老早就有了食品安全意识,防止病从口入。除了“八不食”原则外,在吃肉、喝酒及饮食保健方面,孔子也十分讲究。

一是“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孔子讲究把握好肉食和其他种类的食物的比例,肉类食品吃的数量不能超过“饭量”,只有合理搭配主副食品,才能充分吸收动物食品中的营养成分,这样才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健康长寿。

二是反对“耻衣恶食”,“恶食”意即挑食、偏食,讲究平衡配膳,荤素结合,粗细搭配,促进健康。

三是食不求饱,节食益寿。“食要七分饱”。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经常饱食(如肉食过量),会增加胃肠的负担,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久而久之,还会使血液过多地集中在胃肠,导致心脏、头脑等重要器官缺血,不利于身心健康。

四是很讲究营养饮食,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吕氏春秋》记载:“文王嗜菖蒲菹,孔子闻之,缩项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菖蒲根很苦,非常难吃。孔子缩着头颈吃,一直吃了三年才习惯。据《孝经》记载:“菖蒲益聪。”孔子吃菖蒲,是因为他不仅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更看重营养,即养生。

五是“唯酒无量,不及乱”。孔子酒量不大,他能自我遏止、适量而饮。酒精是肝脏的“克星”,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损伤肝细胞,导致酒精肝、肝炎、肝硬化、肝衰竭以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

六是“不撤姜食,不多食”。每次餐饮要有生姜吃,中医认为春夏养阳,夏季吃姜的好处是温养脾胃和全身阳气,对冬日畏寒怕冷人群尤为适合。

七是“食不言,寝不语”,讲究吃相文明。因为人在吞咽食物时,呼吸动作是暂时停止的。如果吃饭时大谈大笑,那么呼吸和吞咽食物必然会同时进行,食物容易误入气管或鼻腔内,发生呛咳、喷嚏、流泪等现象,若是鱼刺、碎骨、豆粒之类一旦误入气管,则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八是饮食要合乎时令。孔子在讲究与地利平衡时,还不忘与天时的和谐,他提倡吃应季的食物,“不时不食”,遵循大自然的阴阳之气采备药物、食物,这样的药物、食物得天地之精气,气味淳厚,营养价值高。只有食物的气味合乎时令、生长成熟符合节气的时候,才能得天地之精气。因此,当代流行的反季节食物,理论上讲没有时令季节的特性,也没有时令食品的营养价值。有专家提醒,在食用反季节蔬果时,应注意阴阳平衡,夏季阳热较盛应少吃燥热的食物,冬季则应少吃寒凉的食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