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节 光想不做光说不练(2)

国学与新经济学:《大学》启示录 作者:李国旺


佛教从分析人生过程出发,继而又联系发展到整个宇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处于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因果关系之中。因此,在缘起论的基础上佛教提出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的三大命题,是揭示人生本质的三个基本论点。同时,佛教以缘起的理论对世界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理论论证,缘起论是佛教建立宇宙认识论的哲学基础。

我们发现,佛教并不将人局限于人类世界进行比对分析,而是将人放在与宇宙万物对比的境况中,从而得出人要行善积德并为自己的言行的后果负责。每个人都是自己本相的主人,每个人也因此只有自己为自己的幸福人生负责。即人们要“勇猛精进”地进行修持,化解自己言行中侵犯伤害一切众生的言行,从而在和谐人类、和谐众生、和谐环境、和谐世界中获得解脱,实现真正的人生幸福之境界(无上正等正觉)。佛教认为,人和其他众生一样,沉沦于苦海中,并不断地生死轮回,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要想获得人生真正的幸福,先要断灭贪、嗔、痴,才能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槃(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佛教徒的目的即在于从佛陀的教育(苦集灭道之正法)里,看透苦难和自我的真相(缘起法),最终超越生死和苦难、断尽一切烦恼,成佛或者成阿罗汉一样的觉悟者。

因此,佛教智慧与思想是解决人生中的从众效应、处置效应的灵药,释迦牟尼当时的目标是为人类及一切众生提供离苦得乐的“解决方案”。原始佛教在初创期,非常重视“传教活动”,通过传教的亲民活动和婆罗门教进行思想斗争与理论博弈,迅速在印度赢得了群众,并在公元前后达到高峰,当时印度佛教的传教活动甚至到达中国。但是,由于佛教教义与教条越来越教条化,未能在印度本土与时俱进,在内外力量的打压下迅速衰落:内有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对信众的抢夺,外有伊斯兰教的传入对佛教的影响。只有传递到中国的佛教,经过近1000年的磨合,充分吸收了中国儒家和道家的理论,形成中国佛教(禅宗)时,佛教才在异域得以新生。同时,佛教在进入青藏高原后,与当地的原始宗教融合,形成了藏密,从而保存并发展了佛教。

佛教在中国的“思想衍生品”是儒家充分吸收佛教中的合理内核,在宋代形成了影响后来中国1000年历史的理学,在明代儒学通过吸收禅宗思想形成了儒学新高峰即心学,从而为《大学》中知行合一的“亲民”行为注入了新的思想血液。这是我们在第三部分要与大家一起交流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