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解密儒家成功结构图(4)

国学与新经济学:《大学》启示录 作者:李国旺


“知止而后有定”:定力强者胜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是人们面对突变时定力高的标志。人们要把纷扰的心思“止”下来,就必须有严格的规范,界定行为,截断众流,因此还需要借用佛学中的“戒、定、慧”之戒律,戒者类如中国上古儒家之礼学,不仅是心理行为起点,也是立身处世的规范,和整体道德相关,包括法律、法规、行业惯例、职业道德等。在规范的戒律约束下,如何让我们纷乱的心静止而后安定呢?

佛教关于定的理论与实践很丰富,佛教认为定于禅境,禅境有四层。

初禅定境有:

觉: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的知觉是初禅的心态,并非欲界的知觉。观:内心的观察。觉与观也翻译成“寻”与“伺”。它们的差别是:觉是对境比较粗的心念;观是内心比较细的观察心念。喜:内心欢喜的感觉。进入初禅者,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初禅,出了欲界,全无欲界的烦恼,在定中内心很欢喜,那就是喜。乐:身体的五根所感受的快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动。一心也翻译成“心一境性”。

二禅定境有:

内静:内心平静,感觉到内心很清净,再也没有语言的构思了。喜:离开了觉、观,离开了语言,内心欢喜。初禅有觉有观,是用语言来想东西;而二禅离开了语言的想象,发现没有语言的烦恼,他觉得很高兴,称为“喜”。乐:身体宁静与内心平静,感觉到很快乐。喜与乐的差别:身体感受乐后,内心起欢喜。一心:也就是“定”。进入二禅(定)的人,定在二禅的定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三禅定境有:

舍:舍掉喜心。念:念念分明。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观察事物的真相,又称为“智”。乐:因舍离二禅的烦恼而感受快乐。因三禅以没有乐受,故世间最乐是三禅乐。一心:他定在三禅的定境中。

四禅定境有:

不苦不乐:内心不是喜,也不是乐。舍:舍掉三禅的乐。念清净:已经没有妄念,但动起念头也可以,全由个人做主,称为念清净;我们凡夫的妄念纷飞,它时时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后,我们的心随境转,做不了主。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见图14)。

南怀瑾先生介绍了唐玄奘法师用三步来说明佛教的定境。一是“有寻有伺”。譬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四足踞地,首尾一直等在那里,即初步用“有寻有伺”的心态去捕捉自己此心的一番清净之地。慢慢纯熟了,便到达第二步的“无寻唯伺”的心境,也就是已经不用太费心力,自然可以到达了。第三步达到“无寻无伺”的地步,才能使意识清明,心如明镜。因为只有一步步来,知而止,还需要相关的法规来规定当事者的行为、思想、语言等,才能在认识客观的自然观规律与社会规范中不迷失方向,中规中矩地止于自然社会交集处。

如果佛教是通过外部的戒律实现内心入定,道家则以否定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保证内心的镇定。《道德经》所谓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图15道教之否“定”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见图15)还有《道德经》第八章中说水有八德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见图16)老子强调的是主体放弃、放下心中的占有欲望达至内心的镇定,实现无欲、无忧与无祸。

《道德经》中,老子为禅净双修者如何入定提供了操作方案:“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入定的状态,就是定而不守,不僵不硬,是一种清楚中的混沌,半醒半睡,不追求不固定。因此,这与佛教说法略有不同。

儒家之定是在于修身开始的外向进行社会实践,类似于禅宗的吃饭睡觉中悟道一样,治国,就是将国家当作法人主体,内修管治品德,外合君臣道理。《中庸》认为:“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见图17)要处理国家大事,就得处理关系前有一定之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经济生活中,如何入定般地定位呢?在力量模型图17儒家之“定”

在现代资本市场中,存在着国际资本、国家资本、机构资本(厂商资本)和居民资本的四种力量博弈,分别掌握资本(源)、政策、管理、技术、市场五个要素。的产业升级新理论中,我们提出了产业升级需要符合五个原则或者标准,这些标准既有自然资源禀赋,也有社会资源禀赋如政策、管理、市场等。因为一个产业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下能否发展,不仅是国家政策、厂商管理、技术进步问题,也是自然资源是否允许,特别是市场是否存在极大需求的问题。只有将产业或者厂商放在历史时空中进行纵横比较,才能显现其定位是否与当下的时空环境吻合,能否借用当下的自然、社会、文化的资源形成更强大的力量。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正处于自然与社会交错运动孟氧在《经济学社会场论》中指出,《资本论》分析体系已经表明,经济活动内含着自然与社会二重属性:一方面是人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变换时所内含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是人和人之间进行社会利益分配交换时所表现的社会属性。劳动二重性学说就是马克思对以自然与社会交错运动为特征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理论概括。自然与社会交错运动的二重性,使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都表现为物质财富的生产与社会关系的生产的二重统一。例如,商品生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二重统一;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二重统一,它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孟氧从自然与社会交错运动中引申出自然科学与经济科学的结盟:经济学家可以从自然科学那里得到方法上的借鉴,同样自然学家也可以把经济科学提供的方法运用到自然科学中去。孟氧提出,既然在自然学家那里经济科学与自然科学结盟已经成为事实,那么经济学家就完全可以按照相反的途径,把自然科学引进经济科学,改造经济科学,创新经济科学。的剧烈变化期,如果将人工自然与人工社会进行类比,G8(八国集团)代表了人类城市的标准,南方国家就代表了世界农村。“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上),390页,人民出版社,1975。经过“二战”后持续60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交错与磨合,当代世界已经无法进行明显的阴阳对比,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因为,无论G8同意与否,要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G8已经无力进行包办,需要新兴国家的协助与参与,因此,G20(20国集团)的产生,逐步替代G8的功能,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G20的领袖们认识到这一点,已经与时俱进地将解决世界有关问题的方案定于G20,而不是像对付伊拉克时“定于一”,即由美国说了算。

2009年冬天提出的东亚共同体实质上是G20的东亚版,由于涉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历史认知等巨大差异,难以形成各国可以一体化的共同规范,东亚各国近期可能无法达成大家共同遵守的“标准动作”。但是,欧盟由于具备共同的历史文化,具备共同的价值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合与融合,在经济一体化完成后,正走向军事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因此,欧盟之定,首先是定于文化的统一,然后是经济,最后是政治的统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