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解密儒家成功结构图(5)

国学与新经济学:《大学》启示录 作者:李国旺


“定而后能静”:心定气静,宁静致远

所谓的静,只是过于缓慢的动,或可说是太过快速的动,由于超过了我们肉体感知的“知觉”,只是主观感觉是静。事实上,如果进入“量子”领域,所有物质都是在以波或者粒二相性地高速运动。波粒二相性正是光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认为,所谓入静,无非是将机械的、物理的运动减速或者停止,而恢复或者发动身体内在的波粒形态的运动,即发动思维的运动,而这种运动,由于有意识地进行“光”的思维根据《创世记》中的典故,上帝先在黑暗和混沌中创造了光,接着创造了天地、生物和人。“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上帝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一天。”见《圣经》之《创世记》。与观想,从而实现净化内在躯体的目标。这是进行美好的冥想可以强身的原理,即发动有益于身体的光能,清除体内的非正常运动的波动。净土宗有十六妙观:“第一日观,观落日如悬鼓。第二水观,观大水澄清。第三地观,观冰琉璃,成就地想。第四树观,观琉璃地上,作宝树想。第五池观,观七宝池中,有八功德水想。第六总观,作宝楼阁想。第七座观,观七宝莲华中。第八像观,观一佛二菩萨想。第九佛观,观佛相好想。第十观音观,作大士形象,佛立顶冠想。第十一势至观。第十二普观。第十三杂观,作佛大小不定身想。第十四,上三品观。第十五,中三品观。第十六,下三品观。”上述所有观想,都离不开形象之光的想象。因此,入静是一种有益身体的主观能动的行为,正如超过我们听觉器官的频率我们听不到一样,超过其他主观感知的运动,我们也会主观地认为其是静止的。

儒家认为,要入静,先要掌握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周期规律,掌握在左肩的顶部出货和右肩的底部入货,这样,不仅富贵可期,而且是风险控制的最好办法。孔子在《论语·泰伯第八》中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见图18)孔子还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儒家之静,是待机而动,围绕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展开工作,是亲民的操作艺术。

儒家之静,是为了宏大目标,为了形成大气象、大格局的自我训练。“宁静致远”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来的修养功夫。有些人习惯于忙碌紧张地工作与生活,一旦宁静无事,反而想干点什么。有位资本市场的弄潮儿,身价已经过了百亿,但每天起早摸黑地看报告、跑调研,结果视力急剧下降。幸运的是他天天坚持跑步锻炼身体,身体素质尚好。一日他参加了法门寺的早课活动,在僧人《大悲咒》的梵唱中静立1小时,其内在气场由于其静极而动,出现了下意识的身体摇晃情况,感觉静极生动的妙处,知道原来静也是锻炼的一种方法而且不会受外在环境所约束,随时随地只要安心即可进行静心训练。

当然要做到诸葛亮的宁静致远,先要条件是“淡泊明志”,甘于淡泊,享受淡泊,才是“宁静致远”的人生修养意境。但是否真正有一个静止的境界呢?中华文化中的万经之首《易经》就是强调在运动中争取主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宇宙万物都是运行不息的,君子效法天地之道,也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运动中争取主动,因为宇宙万物在运动,时间、空间、环境也不断地在运动和发展中,时空环境组合成的结构也不定地在运动变化中,抱残守缺,就会被动。

同样,人的情绪、思想、意念在不断变化,处于运动之中,如果发挥良知,通过情景模拟,观察这种运动,将思虑守于这种运动,这个过程思想、意念反而因为观察明照意念的运动而守静了。知止制心一处,渐渐将流动的心识引入规范的观想渠道以后,止水澄波,清风徐来,微波不兴,达到了“知止而后有定”的境界。如果静到了与外界隔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到达没有内境外在的不同,天人合一,圆融自然了,当然无论世事如何纷扰,当事者都能够安且静心于自己的空灵世界(见图19)。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