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节 儒学成功路线图(2)

国学与新经济学:《大学》启示录 作者:李国旺


“知至”:塑造真理力量

“知至”即知识与真理同一,知识直达本相、真相、实相的状态。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类至今还无法用科学解释“不出门知天下”及“生而知之”等神秘现象,因为直觉等认知能力非后天培养和“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毛泽东在此讲的是《大学》特别是成年人的认识,而不是讲人类从出生开始的所有认识。有人说,人类面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存在下列三种情况:一是生而知至,二是学而知至,三是格物知至。

“生而知至”之知,是超越实践经验的先天“能知”之知,因为万事万物的规律,是外延后的客观对象、是体用的关系,但仍然是整体的不同侧面,无法区别。所谓同理心、所谓恻隐之心,都是“民物吾胞”的前提下的推理结论。

毛泽东说:“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如果刚刚出生的婴儿,连眼睛也没有睁开,无法通过五个官能来感性认识世界,何来一出生就想吃奶并有寻找奶头的感性认识?这是生而知之的本能还是人类天生的潜意识作用?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和潜意识的研究,人类共同体事实上存在一个集体潜意识,这种潜意识可以通过代代相传,平时深藏于意识深处,但在后天理性去除后就会浮上意识层面。

因此,《心经》中对于人类对外在的主观认识分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层面进行分析,其对应的认识对象是“色、声、香、味、触、法”。在佛教概念中,“法”是事物的现象、规律、本质、真相、实相、理论、意念、观点、规范的统称,能够把握“法”者,只有人类的意识和潜意识的统一。如果没有集体潜意识和个体潜意识的作用,婴儿就不会直觉把握吃奶之事;如果没有潜意识的作用,成人也不可能直觉或者有灵感地把握对于外在事物的实相。所谓顿悟而成道或者得道,就是当事者放下对外在事物表面现象的执著直达事物本质从而掌握宇宙人生真理的现象。真正的生而知之者,是对于外在事物的天生本相的直觉把握,否则后天学习越多,可能离真理越远。“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这种生而知之的现象,是否科学,还得靠实验去检验。

唯识学认为,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在转识成智、转舍世俗的心识,成就超越的智慧。在唯识学中,“识”的最大特色是它的能变功能。识变的终极依据是蕴含善恶一切法种子的“阿赖耶识”,此识是能变的本体。种子凝聚万法,呈潜在状态;万法体现种子,是种子的现行。转识成智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具有“智”的种子,具备成佛的先验本性;二是必须有缘得到佛法的正闻熏习,以确保本性的实现。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上述唯识学有关理论是否有道理,需要行者的修持,笔者不作评价,只是为对照儒、佛对于“致知”的理念和操作方案不同而提供参考“资料”,方便大家比较(见图34)。

道家在论述其“致知”的讲法中,以《道德经》的描述最为“形象”:“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见图35)为了描述清楚道的知,老子具象地为我们进行了“情景模拟”:“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图36)这是一种十分宏大又精微的形象描述,已经达到当时人类形象思维的极限,是一种具象掌握客观世界的“情景模拟”法。道家非常讲究人在宇宙中的定位,认为人是宇宙意志的产物,同时,人也为宇宙的存在生出意义,这种意义基于人与自然的相通思想。

老子认为,要做百姓的学生,向群众学习,不要认为自己有多聪明,要深入群体,但不干扰百姓的生活与工作:“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同时,为达成“致知”的目标,老子又提出换位思考与谦虚态度,为内圣外王的“独门武器”:“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用现代语言讲,老子确实是现代行为金融的开山祖师。

道家是从宇观对人进行定位而致知再将致知的世界深入到微观,儒家则从人性中启发进而引申到宇宙大格局中。子思认为,“致知”就是穷究人与物的本性,他在《中庸》中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因此,尽人与物之性(本质与规律),才能真正在“格物”条件下“知至”,并弥补天地化育中不利于人类的“漏洞”,只有人类与天地进行能量互换(赞),才能与天地并同(参),在天地间获得一席位,儒家天、地、人三才之说才符合逻辑。但尽人与物之性的前提却是当事者的至诚,也即中正、贞吉行事,只有至诚,才能心物一元,才能物我两忘,才能达到《易经》“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境界或者目标;到达“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境界后,则“范围天地之化而不为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才不会出现“战天斗地”2009年11月,立冬后北京暴雪并出现“冬雷滚滚”的异相,这可能是人工降雨特别是为了保证一些节日顺利度过而干扰自然天气的结果。的妄想,从而达到老子的“不出门、知天下”直觉认识世界之心法,才能达到《易经》中“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的境界。这里充分表达了“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只有“知至”而达道(尽性达命),即能够通达人类之性、通达万物之性,君子才能乐天知命,才能在富有基础上完成盛德的大业(见图37)。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