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家有留学生(21)

家有留学生 作者:张松林


 

但是,如果是那种不满18岁就出来的小留学生,怕是免不了要经历更复杂、更难熬的过程。

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法定监护人,也就是说要住到一个美国人家中去。

一个中国孩子,适应美国家庭,无论是个怎样的家庭,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孩子会很无助、无奈、压抑,以致产生心理障碍和变异。

我认识一个留学生女孩,爷爷辈是国内的省级官员,父母特别望女成凤。早些年头,送孩子出国远没有现在容易,动用了不少的关系和资源,不顾一切地将12岁的她就送到了美国。

由于未成年,必须要有监护人,18岁前她一直不得不居住在美国人的家中。18岁前的日子,对她来说简直就是“摧残”,这是那女孩儿自己的原话。

第一个人家,基本上是不管不问。一次感冒发烧到40℃,人都快虚脱了,自己希望去医院,那家人觉得没有必要,可能美国人的确觉得喝点橙汁、吃点维C就好了。结果又拖了两天,女孩实在受不了,偷偷地给国内家中打了电话,国内又辗转找到美国的慈善机构,进行交涉,才把女孩送到医院。出院后第一时间她就离开了第一个监护人的家。

接下来还得找监护人。第二家是个孤身老太太,毛病就是无论老太太晚上电视看到几点,女孩都得陪着,看的尽是些枯燥、单调、乏味无比的老年人节目。

第三家总算可以。

岁月就这样一点点的在磨难中过去,搞得那女孩特别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的,特别自律。你给她一点帮助,她就不停地感谢,吃顿饭,也会给你发个致谢卡。

20岁多一点,那女孩就研究生毕业了,一毕业,立刻就要回国。

言谈中,对父母安排她过早地出国有一种深深的怨意。

我也遇到两个情况有些类似的家庭,都是父亲因公出国短期留学(一般是一年),就把老婆、女儿带出来了。期满后,自己回国,把老婆、女儿留下,女儿上初、高中,妈妈当女儿的监护人。几年后,女儿特别出色,基本上是美国一流的大学任选。女儿上大学后,老婆打道回府,功德圆满,回国陪老公了,代价是老婆在国内的工作丢了。

好像这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模式。

2000年,世界博览会(EXPO)在德国的汉诺威召开。我在中国馆组织一部分的参展活动,在德国前后住了近半年,其中有大部分的时间住在一对留学德国、并已在德国工作多年的上海夫妻的家中。那时出国费用是包干的,我主要是想省点零花钱去旅游。

那时留学美国是非常难的(其实现在也并不容易),所以不少人选择了欧洲,德国便成了重要留学国。当年去德国比较简单,语言没有固定的考试方式,只要在相关语言学校学够若干学时,签证取得容易,有的大学还有免学费的优惠。

那对上海夫妻是在37岁的高年龄段选择出国留学的,原计划到美国,而且各种条件基本具备,只等成行了。不巧,正赶上了1989年“六四风波”,留学美国被迫搁浅,而他们夫妻已是万事俱备、心似出箭,不得已选择了德国。他们也经历了痛苦的转变,首先就是语言,英语都像模像样了,又要从头学德语。

我住他们家时,夫妻俩已经出来十一二年了。在德国学习后,他们找到了工作就留下来了。实际上,那时能出去的很少有人打算回来,我们国家有相关的统计数据,早已经证实这种情况。

闲来和他们聊天,他们唯一的女儿找了个德国丈夫,已经在德国安家,隔着几百公里,逢年过节走动一下,也就如此。

他们一直住在政府的廉租房,出国多年的中国人,一旦儿女的事情安排妥当,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国,尤其是上了年纪的。

他们也是如此,工作上的事乏善可陈,中国人在外工作终究会碰上“玻璃天花板”,美国略好,欧洲尤差。他们说起工作中的种种不快,甚至常常在一种“善意”的奚落、戏虐的环境中“苟且偷生”(是他们的原话)。当时他们夫妻唯一的希望就是赶快熬到退休,回上海养老。

他们身上有中国人、尤其是上海人特别节俭的美德,十几年拼搏摔打积攒了大约相当于100万元人民币的财产(10年前也是一笔相当大的资金了)。当时,他们就颇有些担心地说:几年前回上海还能买栋小别墅,现在怕只能买套三居室了。

眨眼间10年过去了,好长时间以来,与他们也疏于联系,现在他们那点钱只怕是在上海好地段买个卫生间也勉强了。

老赵夫妻也是个典型。夫妻俩一直在努力,而且颇有成效,家庭安定,两个孩子健康成长,夫妻俩的工作基本是自己喜欢和满意的,也能有稳定、体面的收入。从物质上说,有别墅(真正意义上的,而非国内房地产商玩的种种概念),车就不用说了,全家生活稳定,其乐融融,每年带着孩子回国旅游、探亲,皆大欢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