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不要让“包氏父子”的悲剧重演(2)

穷养富养不如用爱养 作者:(美)张剑萍


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犯错,父母不要当众处罚孩子。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是野蛮的行为,而且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因此,回家后再对孩?适当的惩罚和教育。

多数父母认为爱孩子就是为孩子无条件牺牲一切,即使在不富裕的情况下也要牺牲自己满足孩子,老包自己的棉袍穿了15年还舍不得换,却把省下的钱留给儿子挥霍,难道这样做小包就会感激父亲,珍惜生活好好学习吗?当然不是,这样的孩子不懂得分享和感恩,他会觉得父母这样牺牲是理所应当的,挥霍来之不易的钱也是正常的,久而久之还会鄙视含辛茹苦的父母,父母执意孤行的溺爱培养出来的是虚荣贪婪的、忘恩负义的孩子。

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讲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小故事。一次他回老家祭祖,路上包了一辆?租车赶夜路,晚上时候司机跟郭台铭俩人聊天,聊着聊着司机竟然哭了起来,原来司机为了给孩子攒钱,每天只吃两个馒头和两根葱,但是一定会给儿子买鸡腿吃。有次司机生病了,妻子就把鸡腿给他吃,儿子居然打了妻子一巴掌,说:“这鸡腿是我的,怎么能给 他吃?”郭台铭叹息道,这孩子一直觉得鸡腿理所应当是他的,即使父亲生病了也不愿让给父亲吃。

父母要让孩子懂得生活的辛苦,很多东西来之不易,但这并不意味着每天都在孩子面前哭穷,想象一下如果老包每天在小包面前絮叨我们很穷,你一定要争气之类的话,小包不仅自尊心会受到打击?也会有很大心理压力,包氏父子的结局依然是悲剧性的。所以无论经济条件好坏,每次给孩子东西,都要求他与其他人分享,不要让孩子只看重物质,不要让孩子有强烈的占有欲,儿时孩子就有了强烈的占有欲也许长大后会失去更多。

老包作为父亲在无形中影响着小包的价值观,老包从没想过要把小包培养成一个品行良好有思想的人,老包的做法让小包误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当官发财,成为一个有钱人才是有意义的。父母们应该反思一下,教育孩子将金钱作为唯一的人生追求,真的就能拥有美好的人生吗?成功的父母应该把精神和品格教育放在首位,没有?个有成就的人是精神残缺的。

很多父母都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却忘记孩子是完整的、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例如父母是成功的医生,他们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也能继承衣钵,从孩子小时候就做这方面的培养,严格要求,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是否有这种天赋,这对孩子很不公平。

《包氏父子》中的老包和小包,父亲与儿子,一对父子本应该相依为命,互相体谅,最后却到了父亲不认儿子的地步,可以想象父亲与儿子感情已经很疏离了。现代社会,很多父母因为工作而疏于和子女交流,缺乏感情沟通,心理上产?隔阂,很多孩子都觉得和父母一代缺乏共同语言。

所以,父母不仅要和孩子在生活中多交流,在做饭的时候请孩子打打下手,一起洗碗的时候聊聊学校发生的事情。有时候父母还应特意找孩子有目的的谈话。当家庭采取重大决策的时候,父母也要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知道他们对父母来说很重要。

小包终日与纨绔子弟为伍,虚荣心膨胀,最后的悲惨结局,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有着必然联系。所谓“环境造人”。如果孩子身边每天充斥着搓麻打牌,不务正业的人,孩子也会不自觉的去追求这种活动。中国人很讲求良好的学习氛围,“孟母三迁”就?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所以父母要尽量为孩子提供有益的生活氛围。

看过包氏父子的故事后,父母们多少都会有些感触,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小包,家长应该吸取老包的教训,用良好的精神和正直的品格浇灌我们的孩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