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因材施教,因人制宜(1)

穷养富养不如用爱养 作者:(美)张剑萍


智力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和逻辑能力为核心,通过整合的方式存在着的一种智力,而是各种智力彼此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

万物莫不相异,世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与众不同,有自己的特点,即使是双胞胎也存在着差异。假如你仔细观察周围的孩子,可以把他们分为几大类:内向型,外向型;乐观派,忧郁派。但每个类型中的孩子又有各自的特别之处,外向型的某个孩子,有点忧郁气质,并善于观察。忧郁派的某个孩子善于讲故事,人缘好,还有你也许会发现内向型的某个孩子说起话来甜美可人,一举一动都富有表现力。是的,造物主就是这样的神奇,让每个人都成为一片独特的材料,我们作为家长应该悉心观察孩子,根据孩子的特性因材施教。

其实,因材施教的教养方法最早起源于中国。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根据学生的秉性天赋,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培养了冉有、子路、子常等人,他的这些学生在不同方面取得成就。

《论语》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是不是听到了指令就应该去行动呢?孔子说:“有父兄在,应当禀命而行,怎么能有闻即行呢?”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冉有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答道:“是的,听到就应当马上去做。”孔子的学生公西华感到很奇怪,两个学生问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老师有两个相反的答案呢?于是问孔子:“先生!?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不可以马上就行。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所以请教先生?”孔子回答:“因为两个人禀性不同。冉有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前进,要他大胆一些;而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让他谨慎一些。”

孔子有弟子三千,从中培养出了“七十二贤人”,除了他能诲人不倦外,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秉性,注意因材施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首先要开发每个?子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想一想当我们伸出手,五根手指各有长短,各不相同,它们在拿取东西时各自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我们的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短处,都存在个体差异,这包括性格上的差异、智力上的差异、气质上的差异。所谓差异并不是谁好谁坏,而是孩子擅长什么,在哪个方面更如鱼得水,所以父母见孩子听讲座坐不住,或者听讲效果不佳,这并不一定是孩子不专心,也许这个孩子属于视觉学习型,这样的孩子更适合将所学内容图像化,所以当父母看见孩子有哪一方面做得不好也没必要大加责罚。上帝是公平的,某一方面的欠缺,?另一方面就会比别人突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