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普利茅斯加冰块啤酒的迂回路(7)

美国啤酒文化之旅 作者:(美)肯·威尔斯


战后电视的崛起,以及啤酒公司日益增长的亲和力,发动了新一轮的贮藏啤酒战争,其对市场的震动犹如100年前贮藏啤酒入侵时一样。让人觉得讽刺的是:小规模的地区性酒厂最先用这种新媒体形式来为自己造势,但这些早期广告仅限于当地,而且还有些幼稚,价格也低廉。纳拉甘塞特啤酒于1945年首先赞助全美大联盟棒球联赛的电视转播,把波士顿红袜队的比赛呈现给黑白电视机前的观众们。到1975年,当米勒酿酒公司通过电视开始自己的宣传攻势的时候,电视啤酒广告已经达到每年10亿美元的规模,只有那些大财团才有这样的能力。

但是,这真的管用吗?米勒的销售额从1975年的700万桶坐火箭似的达到1978年的3100万桶。这是有记载以来,啤酒史上最急剧的增长。另外,酒鬼们赞成大啤酒公司用雄厚的财力来进行有创造力的广告宣传,因为这不仅是为了销售,还是一种流行文化。一个例子是安豪塞-布斯有趣且极受欢迎的“最近好吗 ”的系列商业广告。它是在2000年“超级碗”上亮相的。星光无限的查尔斯·斯通三世带着他那群黑哥们,抱着百威的啤酒罐,对着麦克风狂热地叫着,用激昂的口语互相问候:“最近好吗?”

斯通告诉我,这个广告是以一年前他为自己制作的录像简历为基础录制的。这个创意对于安豪塞-布斯来说未必合适,尤其是从市场角度来说。白人占美国啤酒消费量的77%,而黑人仅占10%。但是,这个广告也是历届“超级碗”中影响最大的,并且人们通过互联网在美国和其他国家都在不断地反复观看。

20世纪70年代中期,米勒、安豪塞-布斯以及曾经只是中型地方公司的科士都已经站稳脚跟,他们已经占领了全部美国市场的80%。其中,百威50%,米勒20%,科士10%。这样,地区性酿酒商根本就不可能通过扩张地盘来进行竞争。但是,从分析来看,1947年时,安豪塞-布斯只是美国第四大酒厂;斯利兹、伯巴斯、巴兰泰恩占据了前三位。谢菲尔、雷哈高德、弗斯塔夫、布拉特兹和哈姆分占了前十名的其他位置。前十名只是代表他们都是有影响力的品牌,足以加入巅峰的角逐。然而,除了伯巴斯,如今已经没有一个还存留在这个世界上了。而伯巴斯这种诱人的酒,也沉沦在自己过去的映像里了。

当然,这样理解美国大众啤酒市场过分简单了。安豪塞-布斯,正如你会在下一章中读到的,是个凶猛、精明、拼搏的公司。米勒在过去十年中苦苦奋斗,用聪明的品牌策略和不择手段的方法营建了自己的帝国,但是它冒险的淡啤酒赌博代价巨大,并同安豪塞-布斯这个戈里亚巨人陷入了规模庞大的战争。科士在20世纪60年代得益于自己地区性的地位,进而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竞争对手。

此外,竞争者们并不是被凌厉昂贵的广告打败的。神经过敏的反托拉斯监察人员或冻结或推迟了一些雄心勃勃的合并案,其中也许能够拯救像G·海利曼公司和斯凿酿造公司这样的二线公司,并且也能让伯巴斯保留一个真正的竞争对手。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同安豪塞-布斯市场主导权的战争中,各公司都犯了错误,而其中最大的是由斯利兹犯下的。不管是出于野心还是贪婪,为了降低每桶的单位成本,斯利兹缩短了自己的酿造流程,进而放入添加剂把酒弄得更浓。结果,酒稠固得如铁皮一般,只要存储不当就很容易变成黏稠的糨糊。到1980年,斯利兹已经被公开拍卖了。

可是就在百威闪电战般赢得胜利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一些高起点的竞争者,厌倦了样式雷同的老啤酒,用游击战的方式,生产浓啤酒(样式古怪,但是啤酒花味道调得极好的贮藏啤酒),作为对传统的回归和颠覆,但也的确可以温暖马修·瓦萨的心灵。正如前所述,德国人梅塔格在1969年通过占有锚酿造公司打响了第一枪,1971年生产了一种啤酒,叫做锚汽啤酒。杰克·麦考利夫的新英格兰于1976年随后跟进。比较来说,新英格兰只能被称为微型酒厂,但是诚如梅塔格所指出的,在访问了他在旧金山的酿造厂后发现“微”(micro)这个字其实是指那些像英特尔和苹果电脑这样的高起点高科技企业,并且正在周边地区蔚然成风,后来这个地方名为硅谷。麦考利夫想把他的啤酒同老式啤酒对照,就好比微电路同真空二极管一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