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不一样的击鼓手(5)

请理解我 作者:(美)大卫·凯尔西


另一名也同样来自于奥地利的维也纳人、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追求卓越才是我们所有行为的主要驱动力。不过,美国精神病医生哈里·沙利文则不这样认为,他把社会关系看作是驱动这一切的基本动机。最终,在以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的率领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探寻自我实现的思潮成为了这场“动机”之争的谢幕曲。尽管各种理论学说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所有人都在同一点上达成了共识:每个人都有一个单一的基础动机。

然而,这一共识却在1920年被打破,一位名叫卡尔·荣格的瑞士医生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异议。在《心理类型学》一书中,荣格写道,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他认为,人有多种本能--他将这些本能称之为“原型”--这些本能就是鞭策人们各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而各项本能之间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关系,没有哪种本能比其他本能更重要。而真正重要的,或者说真正能够对性格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我们对于两种心理态度--“内倾”和“外倾”--的一种天生的倾向性,以及我们在面对被他称为“四种基础心理功能”--思想、情感、感觉、直觉--时所表现出来的对某一功能的偏好。他认为,我们对于上述四种功能中某一项功能的偏爱是明显且典型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依据这一偏好测定自己所归属的类别。这就是荣格所提出的“功能类型”或者说“心理类型”。  大约也是在这一时期,一项多年前关于人格的研究因为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又再度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将这一研究称之为“性格学”,而后来,心理学家亨利·默瑞又将它称之为“人格学”。只不过最终这两位学者的著作,连同荣格的《心理类型学》一起,在被各大学图书馆收录之后,却渐渐地被束之高阁,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与此同时,心理学研究领域也逐渐形成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各占半壁江山的局面。于是,行为发生的原因也随之分成了三种:无意识的动机,过去的条件反射,以及以上二者的双重作用。之前曾一度占据主流思想的性格天生说--人的行为和观点生来就各有不同--则完全被世人所抛弃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