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不一样的击鼓手(4)

请理解我 作者:(美)大卫·凯尔西


拔掉狮子的獠牙,或是趁它熟睡时将它圈禁,也许可以达到禁锢它的目的。然而,狮子毕竟是暴躁的猛兽,而不是温顺的小猫,它并不会因此而听从你的摆布。同理,如果你坚持用自己的标准去约束你的孩子或配偶,你能够得到的最多不过是他们为了遵从你而做出的苦苦挣扎--可与此同时,你也需要提防他们那与日俱增的抗拒心理。有时候,我们试图重塑他人的做法也许真的能让他人发生改变,可是这种改变是恶性的扭曲,而不是良性的转变。

气质理论:失与得

人之初,性已定--早在每个人诞生的那一刻,他的气质,或者说行为方式就已经基本上定下了。这一观点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公元前370年,希波克拉底就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随后,古罗马医学大师盖伦于公元190年对他的这一观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此后,这一观点就一直作为主流思想存在于医学、哲学和文学领域当中,直至19世纪末。

到了20世纪初,一种关于气质的全新概念开始崭露头角,即人的气质并非与生俱来的,因此,每个人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伊凡·巴甫洛夫就认为,人的行为不过是人对于外界刺激所做出的机械反应。美国的第一位行为主义者约翰·华生更是宣称,他可以通过条件反射训练,随意塑造幼儿的性格,先决条件是该幼儿必须从婴儿时期开始就接受他的监护。

在世纪之交,许多研究者也都相信,从根本上来说,人与人是相似的,都受到一种单一的基本动机的驱使。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则明确地指出,我们所有人都受到来自本能欲望的驱使,而那些看似更高级的行为动机不过是这一本能驱动力不同形式的伪装而已。尽管弗洛伊德的许多同事和追随者对他的观点内容持有异议,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对他的“单一动机”这一观点表示了认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