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 历史的重负(1941年以前)(3)

美国、俄国和冷战 作者:(美)沃尔特·拉费伯尔


在1928年以后双方的经济关系突然发生剧烈变动,但不是胡佛所希望的那种变化。列宁在1924年去世以后,约瑟夫·斯大林利用他对党的组织体系的控制登上政权顶峰。斯大林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曾就读于一所东正教学校,但后来被学校开除。他在1917年前因参加革命活动而多次被捕入狱。因为他的粗暴,他和列宁之间逐渐疏远,以至于这位苏维埃领袖几乎要和他断绝个人关系。列宁的去世解决了这个问题,此后斯大林狡诈地挑动利用派系之间的争斗,最后击败了他的反对派。在1928年,他宣布实施以高速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五年计划,使其权力得以巩固。斯大林的这些做法要求苏联成为一个控制严密而又自给自足的社会。对斯大林而言,共产党人对世界革命的号召变得不那么强烈了,更重要的是要巩固他个人的权力,以及为抵御“资本主义包围”而建设强大的俄国。

随着美国进入最为严重的大萧条年代,美俄贸易也大幅下滑。许多商人向新当选的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施压,要求他正式承认苏联。但在罗斯福的国务院,在美国退伍军人协会(American Legion)、罗马天主教教会领袖、美国革命女儿会以及劳工组织当中都存在着强烈的反苏情绪。罗斯福克服(或者说抛开)这些情绪,在1933年11月承认了苏联。罗斯福刻意将苏联外交代表团抵达的时间安排在国人闹哄哄地庆祝禁酒令终止的时刻,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俄国人不会受到热烈欢迎。

斯大林欢迎美国的外交承认,但并不是出于经济原因。他想得到美国的帮助以反对已于1931年开始在满洲纵横肆虐的日本军队。罗斯福没有理会俄国人的这个呼吁。国务院甚至在1933年向日本人保证承认苏联并不对日本构成威胁。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一直采取这一政策。此后五年间,美国在1934和1937年两次拒绝了苏联提出的对日本和纳粹德国采取共同政策的提议。自斯大林开始对其政敌予以血腥清洗以来,美国许多自由派人士乃至于前共产党员都逐渐对他失去信心,进而对政府的对苏政策予以支持。“二战”后这些自由派人士也没有忘记他们先前对共产主义幻灭的痛苦经历,有所谓“失败的上帝”的说法。

到1938年,斯大林和西方大国的关系全面崩溃了。当年的慕尼黑会议上,法国和英国为了安抚希特勒而把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割给了德国。在1939年初的苏共第18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指责西方企图把希特勒的祸水向东引向苏联。但他同时表示,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因为虽然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的经济危机”将不可避免地引发另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但这一次俄国不会在西方的相互厮杀中“火中取栗”。 斯大林在1939年8月下旬与希特勒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让西方大为震惊,也造成一个极为糟糕的局面。两个独裁者就瓜分波兰和巴尔干半岛达成协议。在协约签订一周之后,希特勒侵入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此后的18个月里,俄美关系达到最低点。苏联对芬兰的入侵使斯大林获得了一个战略缓冲带,但也向美国人证实了俄国的确会欺凌弱小邻国。然而,在1941年初,希特勒却厌倦了与俄国人的谈判,决定将整个东欧夺入自己手中。6月22日,纳粹军队大举进犯苏联,构成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国务院在经过24小时的争论之后,发布了一个谴责苏联宗教政策的声明,一方面声称“共产党独裁”与“纳粹”独裁一样不可容忍,把苏联说得一无是处;另一方面又断定苏联必须得到帮助,因为希特勒是一个更大的威胁。来自密苏里的民主党参议员哈里·杜鲁门直白地表述了他和其他许多美国人的心情:“如果我们看到德国快要取胜了,我们就该帮助俄国;如果我们看到俄国将要取胜,我们就该帮助德国。要用这种办法让它们两家相互厮杀,杀得越多越好,尽管我无论如何不希望看到希特勒获胜。”

这种论调,并不是最好的用以开启新的伙伴关系的精神。但这些声明只是此前半个世纪俄美之间敌对关系的一个高潮。两国关于世界秩序的观点大相径庭,在30年代反对纳粹和日本侵略上无法合作,在1939至1941年间甚至几乎成为不折不扣的敌国。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两国最终勉强走到一起,结成同床异梦的伙伴关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