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秘密1:排名第一的基金会长久吗(3)

明明白白买基金:透析基金背后的30个秘密 作者:吴敏


而另外一些明星基金经理则以挑选“黑马”为己任。在2009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华夏基金的基金经理王亚伟就是这样的例子。他挑选的基金重仓股,极少出现同行都热衷的股票,如银行、地产等,只有那些中小盘、不显山不露水的股票得以入选。

在选择基金的同时,投资者应该多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以判断自己是否能够接受这种风格,而不仅仅因为是明星基金就盲目地相信和选择。

3.业绩好的基金,经理跳槽多

成功对于基金经理来说是件好事,不过这也意味着出了名的基金经理将面对更多的诱惑。

在国内基金市场上,基金经理的流动性很大。以基金的数量为例,2007年5月份的牛市中程,证监会统计的基金数量是328只,而到了2009年7月,这一数量已经达到了502只。而基金公司的数量增长略为缓慢,2006年1月是52家,到了2009年初增长到60家。这意味着,基金经理和投资总监的职位太多,而人才太少。

在这种情况下,明星基金经理可能会成为投资总监,而更多的情况是成为另一家公司的投资总监。这样的例子在2006~2008年间太多了,而且一直在延续。

从2008年开始,明星基金经理们有了一个新的去处:专户理财业务部门。这项门槛颇高的业务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可有可无,但对于基金公司来说,能够收取“业绩报酬”,无疑是基金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这一方面来看,很多明星基金经理都被调派到专户部门,增强其吸引力。

这其中,被媒体报道过的就包括南方基金的吕一凡、易方达、肖坚等人。

另一种诱惑来自于明星基金经理们自己的野心。

2009年8月到9月间,光大银行发行了一款私募基金产品,其中投资顾问有5家,分别是北京星石、上海尚雅、深圳民森、上海从容和上海涌金,这5家私募基金背后的管理者分别是江晖、石波、蔡明、吕俊和刘红海。

如果你从2006年即开始投资基金,那么多少应该熟悉这5个人的名字,比如江晖曾经是工银瑞信的投资总监,而吕俊曾管理一度风光无比的上投摩根中国优势。他们随后都陆续进入私募基金行业,其中的原因也许说上一天都不一定能说完,比如金钱的回报、成就感、投资价值观的实现等,而最主要的原因应是业绩好的基金经理选择的渠道也越多,因此他们安于一个位置的几率也就越低。

旧时有句话说读书人的人生,叫“学而优则仕”;现在放到明星基金经理身上,则有“绩而优则升”、“绩而优则私募”等。

4.规模大了也麻烦

明星基金的另一个难处就是规模的快速增长,这个问题就像中年人发福一样难以解决。

基金规模指的是基金募集资金的数量,它是基金经理在股市上闯荡的粮草:太少了,自然不够用;太多了,背负起来就会比较沉重。

在A股市场上,一直存在一个“适度规模”的说法,即在市场流通市值的局限下,一只基金运作起来的最佳规模是多少?2006年的时候很多基金经理说,这一个规模是30亿元,到2007年市场高涨、交投活跃的时候,很多基金经理说是100亿元。

明星基金一开始的规模总是很“适度”的,但是在名声响亮之后,投资者的申购资金就会不断涌向这些明星基金――人怕出名猪怕壮,基金也是如此,这几乎是难以避免的。虽然基金公司喜欢规模的膨胀,但对于单个基金而言,过度膨胀并非好事。

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基金公司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将基金封闭起来,这时候的名目叫“保护原有持有人利益,维持基金的正常运作”。它的意思是,规模大了基金跑得慢,会对原有持有人造成损害。另一种方法是继续保持基金开放,尤其对于很多规模较小或者中等的基金来说,更倾向如此处理。这样做的理由是“开放式基金应名实相符,公平对待所有投资人”――毕竟开放式基金也不能老封闭着。

不过,有很多时候“适度规模”基金能做到的事情,大规模基金并不一定能做到。比如200亿元资产规模的基金花5亿元买一只中盘股,一般情况下会把股票价格拉上去很多,卖出的时候,也会将价格降低很多。而大规模基金的投资一般来说只能更分散,且多数倾向于那些流通市值更大的股票,即使一些中小盘股票的股价翻番,单个股票对于基金的贡献也还是很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