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立职业理想时,要考虑到这个前提:高薪并不等于职业理想。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钱,而在于做了多少有意义的工作。
——李开复
很多求职者被问到职业理想时,给出的答案都会是:月薪过万,或者进入全球500 强企业。在实际生活中,现实往往与职业理想发生矛盾。很多人不能按照自己的理想标准选到合适的职业。没有高薪,于是有的人索性不就业,坐等“理想职业”的出现。有的人随便谋个有收入的工作混日子,对与自己职业理想不相符的工作怨天尤人,无所作为。
这些现象发生的根源,皆源于择业者没能正确认识职业理想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一般人会认为,理想就是实现某些物质利益,比如金钱、名誉或者地位,而这些又基于一种大众心理定势,那就是“我必须有钱才能感到快乐”。但是钱不应该是我们的目的,更不能被称之为“职业理想”。
李开复在一次演讲中曾讲到:“我的一位同事,在认为自己赚够了钱之后,说了声‘拜拜’就去享受他的环球旅行了。当时他才30 多岁。然而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
像
不可替代
错的,他不用担心温饱,但并不快乐。因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工作的过程,而不是由它获得的报酬。”
李开复建议,在确立职业理想时要考虑到这个前提:高薪并不等于职业理想。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钱,而在于做了多少有意义的工作。那些追求理想的人,在多年以后比那些只追求金钱的人会赚到更多钱。
除了对金钱物质的追求,有的人对职业理想还有一个误解,就是希望能够一次性进入自己喜欢的行业或者得到想要的工作,这个其实很难。在紧张的就业形势下,第一份工作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很重要,但并没有重要到决定了一个人的终生。一生换上四五份工作是正常的,很多时候,职业理想并非能够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曲折的过程实现。
李开复有一个在美国读大学的学生,他所在的学校不算很好,但他的成绩还可以。他立志进入谷歌工作,李开复发现他很聪明,但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就对他说:“现在还很难,但如果再努力一下就有可能。”并建议他去读硕士,向他推荐了谷歌很喜欢的一所大学。两年后他拿到了硕士学位,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谷歌工作。
职业理想要结合自己的个人价值,但是不能存在幻想的成分,现实毕竟是现实,职业理想不等于理想职业。选择职业不能仅仅依靠兴趣和特长,而要认真思考将来如何过职业生活。择业最重要的是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有个正确的态度。这些要求主要包括3方面:第一,维持生活;第二,发展个性;第三,承担社会义务。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快乐、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获得真正的幸福。因此,个人也只有把现实和理想紧密结合,并且不断加以修正,努力在社会所提供的客观前提下,选择比较称心的职业,才能实现职业理想。
一般认为当个人的能力、职业理想与职业岗位最佳结合时,即达到三者的有机统一时,这个职业才是你的理想职业。只要你的职业理想符合社会需要,而自己又确实具备从事那种职业的职业素质,并且愿意不断地付出努力,迟早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在一次演讲中,李开复向大家推荐了一种方法,用来检测自己的理想在何方,这个方法被称为“墓志铭测试”:想象自己离开了这个世界,而你的墓碑上刻了一段话,当你的亲友来扫墓时,看到它就会想到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为这个世界做了什么样的事情。
现在尝试想象一下自己的墓志铭,也许你就会明晰,自己想做一个怎样的人,做哪些事情,树立什么样的职业理想。
在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时,要认真地分析一下自己的职业
像
不可替代
理想是不是脱离实际或过高,自己的职业素质是否符合你所选择的职业要求。职业理想虽然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必须指出的一点是,职业理想必须以个人能力为依据,超越客观条件去追求自己的所谓理想,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