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异化教学(1)

学孔子当老师的智慧 作者:高敏


作为杰出的教育家,孔子注意到了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因此孔子施教不是千篇一律,更不是让学生“齐步走”,而是因人而异,灵活多变。这种尊重个性、包容个性、肯定个性的做法实在值得当下每一位教师学习。

1人各有别,教人应当各因其材

【原典】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论语集注》

【释义】

孔子施教,因各人特点的不同而不同。

孔子是我国最早在教育活动中经常应用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方法的教育家。从孔子兴办私学开始的两千多年以来,其间几乎每一位重要的教育家或思想家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意无意地运用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加以发展。

孟子作为孔家学说的嫡传人物,继承发扬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强调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他将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具体化为五种,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对学生,有的应及时点化,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入门者则可以间接地教授,甚至“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因此,“教亦多术”,一切应因人而异。

《学记》则认为,教师要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认识到它有两重性,即“多,寡,易,止,虽各有失,但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于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所以《学记》要求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长善救失”使“因材”与“施教”的关系更加明确。

唐代的韩愈,北宋的张载也曾经提出培养学生要像处理木材一样做到“各得其宜”。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一个不知名的驼背老人种的树不仅棵棵能活,而且都长得很茂盛来说明教育者只有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别传授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真正使孔子这一教育思想理论化的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教育活动家郑玄和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郑玄把孔子的“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概括为“各因其人之失而为之”,首先使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原则化。宋代教育家朱熹把它进一步概括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才使得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成为经典教学原则。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很重视运用和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的育才学校,办校时间虽然不长,但因重视因材施教,提倡“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所以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因材施教的原则与方法,经过历代教育家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即使在班级授课制确立之后,它仍然是重要的教学原则。当今所谓的“分层教学”、“培优扶困”、“走班教学”、“分类推进”等做法以及“个性化”教育思想,正是源于“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很大差异。既然学生有个体差异,我们就必须正视这种差异,承认差异,并能够尊重和遵循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才不会抱怨学生;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才不会在教学中“一刀切”,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只有遵循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在施教时,我们切不可以己度人、千篇一律,更不可死抠条条框框,对学生求全责备,要有一种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恢宏气度,尊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接纳并理解种种个体差异,通过合理的引导来促使学生的个性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