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大教教心:重视以德为本的德育教育(1)

学孔子当老师的智慧 作者:高敏


大医医心,大教教心。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德育思想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贯穿于孔子教育活动过程的始终,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对我国教育思想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探索和发掘孔子的德育原则和方法,对于加强现代德育工作极有现实意义。

1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原典】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学而》

【释义】

君子必须要踏踏实实地追求自然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性的东西,才可以得道达仁。

孔子一直是以道德教育著称于世的,他的成功之道正是发现并加强了德育的“基础教育”,而德育的“基础”,就是他所谓的“务本”。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关于德育的根本,即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这一思想,指出,要做一个真正合乎道德规范的人,必须具备完美的人格。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塑造和完善人格的过程。孟子认为,有无人格是区别人兽的标志,丧失人格就要沦为禽兽。所以,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华民族是重视德育的民族,“立德”为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一。《左传》记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立德树人”也几乎是历代教育家共同遵循的理念。

育人之道,德字为先。今天,在社会大变革的现实情境下,“立德树人”显得格外迫切。爱因斯坦曾经在名篇《培育独立思考的教育》中谆谆告诫:“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话是对受教育者说的,更是对教育工作者说的,这样的观点值得我们深思。我国多年前就提出,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是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并未真正理解德育的深刻内涵。一些地方名义上重视德育,实际上忽略了德育,社会上重术轻人,重智轻德的现象屡见不鲜。德育与智育的分离日渐严重,而智育本身也偏重于工具理性,而非价值理性。科学知识本身所蕴涵的对“真善美”价值的追求,常被遮蔽;人文学科不仅地位下降,而且自身日渐异化;学校的人文氛围,也日渐弱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提出,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提出了具体要求,对“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给出了明确指示。

树木易,树人难。作为“传道”的教师来说,必须树立现代德育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要善于发现和树立品德高尚的榜样,用高尚的人格教育和鼓舞学生;要从立身、行事和处世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基础性道德,根据思想形式形成处事之道,教育学生学习并实践孔子仁爱、礼义、忠恕、明智、诚信的修身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理论结合实际,把孔子的仁爱和诚信等思想应用于实践之中,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