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大教教心:重视以德为本的德育教育(2)

学孔子当老师的智慧 作者:高敏


 

2先培养人格,后传授知识

【原典】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释义】

孔子说:“求学之人,在家里要随时随地注意孝顺父母,出外要尊敬长上,平日行为要谦恭谨慎、合乎礼法,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对于他人亦应以爱心来对待,亲近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还有多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各种知识。”

孔子把人的道德素养看做是第一位的,他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仅有知识而缺乏道德的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文而无行者太多了。所以,孔子强调:做人与读书,做人是第一位的。你可以行而无学文,但不可学文而无行。在行有余力的基础上,再去学文。所以,教师要先培养人格,后传授知识。

人格素质与一个人的成才密切相关。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个人的道德、思想、灵魂、行为、态度及社会责任等的具体的统一。人必须首先具有道德、思想和灵魂,才能形成一定的性格,养成独特的气质,获得足够的能力,从而达到态度端正、言行一致,担当起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格的培养要先于知识技能的培养。

一个人如果道德高尚、追求自身的价值并且愿意承担社会责任,那么他所能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就是说人格的培养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相反的是,一个缺乏人格培养或人格培养不到位的人,虽然掌握了不少知识,但其对社会和人类的破坏力却是一个文盲所无法企及的。如果知识缺少了人格的驾驭,就好比一列有着极好动力系统的火车,但却没有安装相应的控制驾驶系统,一旦启动将可能横冲直撞,带来的只能是灾害。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地方的教育却将培养人格与传授知识的关系颠倒了。对此,爱因斯坦曾指出:“我确定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商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日本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教育进行反思之后,提出了“教育荒废”的观点,认为由于激烈的考试竞争,用人单位偏重学历,整个教育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出现了所谓的“问题教师”和“问题学生”。“教育荒废”导致包括学生在内的社会各界对整个教育界的极度不信任。日本有关方面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了“教育荒废”现象的产生:第一,为赶超世界先进国家,将整个社会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质的积累上,而忽视了对精神的关注;第二,僵化、封闭、激烈的升学竞争、极端的管理措施,加重了学生心理上的压抑感,妨碍了健康人格的形成。这种升学至上的教育,逐步背离了原有的目标,脱离了社会,忽视了教育对象,甚至忽视了学生本身。

今天的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似乎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但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已经制造了太多的学生恐慌——学生因不能够理解和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产生了较为强烈和持久的焦虑。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之下,不少地方的教育也出现了高度扭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在南京举行的“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上指出,由于应试教育导致的“教育荒废”现象值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警惕,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负担虽然越来越重,但真正的教育被荒废了,因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日本对教育的反思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应避免重蹈覆辙。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两大职能。其实,“教书”的最终目的是“育人”。从“教书”的角度看,任何优秀教师都无法使所有学生在学科学习上获得同样优异的成绩,而从“育人”的角度看,每个学生都可以在适当的教育条件下发展其完整的人格。因此,人格培养是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的目标。例如,藤野先生所讲授的解剖学,对于鲁迅先生并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鲁迅先生当时的解剖学成绩“不过是没有落第”,然而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却对鲁迅先生的为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余秋雨曾说:“我心目中的教育,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人格教育。”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最后是人格的比较,而不是专业知识的比较。因为随着知识的丰富,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可能很快被淘汰。既然这样,还要去学校干什么?“因为那里留下的是人格。所以,学校的一个重要身份就是人格的熔炉。”

余秋雨介绍,在香港有一种说法是“全人教育”,即指健全人格教育,它是大学的必修课。“我们现在讲素质教育,素质最后要整合成人格。因此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明白,人格培养比知识传授更重要。”

每一个教师都要意识到,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不应该再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人格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探究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形成良好人格的场所;不是老师行为模式化动作的场所,而是老师展现教育智慧,充分发挥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场所。只有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升全民族的素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